李敏: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与冠心病的关系

2020-12-31 《门诊》杂志 门诊新视野

在临床医师大范围的宣传和教育下,血压测量已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当前临床医师对于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有报道显示临床中仅有13%的医师坚持测量双上肢血压。

在临床医师大范围的宣传和教育下,血压测量已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当前临床医师对于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有报道显示临床中仅有13%的医师坚持测量双上肢血压。实际上,已有多项研究表明IASBPD与血管事件明显相关,因此2019年英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诊断时需测量双上肢血压,且提出IASBPD正常值应<15 mmHg。为加强临床医师对IASBPD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了解和重视,2020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2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李敏研究生基于其所在医院的研究结果对IASBPD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精彩分享。

研究背景

2019年英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诊断时需测量双上肢血压,并且提出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正常值应<15 mmHg。一项关于IASBPD与心血管死亡率的meta分析显示,IASBPD≥10 mmHg或者≥15 mmHg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另一项日本的临床研究提示,IASBPD≥5 mmHg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临床中,IASBPD升高在人群中检出率为19.6%。然而,尽管77%医师意识到应该评估双上肢血压,但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3%的医师坚持测量双上肢血压。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研究了双上肢收缩压与冠心病的关系,以此更好指导未来临床工作。

研究方法

纳入人群:研究纳入2013~2018年间同时完成冠脉造影及BaPWV两项检查的1,022名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占17.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2.8%,不稳定型患者占67.2%,共计2.3%患者为重复造影患者。

血压测量方法:血压测量应用无创疾病筛检仪BP-203RPEIII(Omron Healthcare Inc.,Kyoto,Japan)进行双上肢血压同步测量,测量一次后记录结果。IASBPD定义为同步测量的右上肢收缩压与左上肢收缩压差值的绝对值,且IASBPD≥10 mmHg定义为IASBPD升高。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测量和定义:

目前吸烟及既往有吸烟史者定义为吸烟;
高血压定义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使用BP-203RPEIII测量的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双上肢收缩压不一致时, 取较高者);
糖尿病定义为既往有糖尿病史;
三酰甘油≥2.3 mmol/l定义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定义为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定义为LDL-C升高;
超重为BMI 24~28kg/m²,肥胖为BMI≥28kg/m²;有高血压病史者,调查患者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同时,调查患者是否长期口服降脂药(他汀及非他汀类)。
冠心病定义:冠心病定义为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任何一支血管狭窄度≥50%,或既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类:


重复造影的患者,根据历次造影中最重的造影结果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SBPD≥10 mmHg与冠心病的关系;
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讨论

纳入人群的基线资料:共纳入1,022名患者,其中IASBPD≥10 mmHg的患者有72名,IASBPD≤10 mmHg的患者有950名,患者平均年龄63.3±10.2岁,男性62.1%,高血压、糖尿病比例相当。在各基线数据中,两组仅BMI和冠心病比例具有显著差异。(表1)

表1. 基线数据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BPD≥10 mmHg确实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 2.136;95%CI:1.052~4.338;P=0.036]。此外,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表2)

表2.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调整患者年龄、降压药和降脂药使用情况、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ASBPD≥10 mmHg与冠心病显著相关[OR 2.213;95%CI:1.086~4.509;P=0.029]。(表3)

表3.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目前关于IASBPD升高与冠心病相关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既往有研究报道显示:IASBPD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相关(P=0.047);IASBPD会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双上肢血压差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独立相关;双上肢血压差≥10 mmHg与踝臂血压指数(ABI)<0.9和高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值独立相关。因此,IASBPD升高可能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脏功能等多种机制从而导致冠心病发生。
IASBPD不同差值与冠心病的回归分析:一项日本研究表明,IASBPD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最佳分界值为5 mmHg。因此,本研究对IASBPD≥5 mmHg、≥10 mmHg、≥15 mmHg三组人群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三组人群均与冠心病显著相关,且随着IASBPD的增大,冠心病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表4)

表4. IASBPD越大冠心病的风险越大

IASBPD升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IASBPD升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OR 1.950;95%CI:1.220~3.117;P=0.005]。(表5)

表5. IASBPD升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当前相关机制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只是有研究表明IASBPD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指标,且IASBPD可能大部分发生在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因此,间接推断IASBPD升高可能将增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亚组分析:进一步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主要包括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血脂水平。研究显示,在这些特殊人群中IASBPD与冠心病无相关性。然而,在既往有研究表明上述部分特殊人群IASBPD与冠心病具有相关性:一项源自我国上海的研究纳入≥65岁的老年人共1,528名,结果显示IASBPD在老年人中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也有研究表明IASBPD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指标;在高血压患者中,一项英国的研究发现IASBPD≥10 mmHg者死亡的风险为3.6(95%CI 2.0~6.5)。(表6)

表6. 亚组分析结果

尽管本研究未得出上述特殊人群IASBPD与冠心病的显著相关性,但可以看到各组OR值均>1,说明IASBPD升高确实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低风险的患者中(比如无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也可看到其OR值>1,推测IASBPD升高可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故无法进一步明确IASBPD升高与冠心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且纳入的患者均为具有冠脉造影及BaPWV两项检查结果的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倚。此外,血压测量选用的是无创血压测量,尽管期间采用的是同步测量方法,但因仅测量一次,可能血压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

总 结

双上肢收缩压差(IASBPD)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且伴随IASBPD增加,其与冠心病相关性也逐渐增加。然而,目前关于IASBPD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较少,且相关IASBPD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未能确切的阐述IASBPD与冠心病之间关系的机制。未来仍需更多相关的研究,从而更加深入了解IASBPD对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的影响。

作者:《门诊》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 秋水仙碱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LoDoCo2研究)

导语:秋水仙碱在慢性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

NEJM:秋水仙碱能降低慢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已经接受了二级预防治疗的患者,每天一次服用0.5毫克秋水仙碱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低于那些服用安慰剂的患者。

Nat Commun:急性心肌梗死和致命性冠心病相关饮食因素的系统综合纵向评价

其应用环境全域关联研究的方法,对护士健康研究数据进行全面、敏捷地探索,研究了257种营养素和117种食物与冠心病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和致命性冠心病)的关联。

从血脂异常指南,剖析从强效降脂到强化降脂理念变迁

血胆固醇是冠心病发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ASCVD防治的重要措施,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石药物,却有不耐受、大剂量的不良反应、剂量翻倍但降脂作用不翻倍等局限性。

Diabetes Care: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冠心病风险的性别差异

这项MR分析支持了2型糖尿病的遗传效应对CHD风险的因果关系,并且对女性的这种影响并不比男性强。

Circulation: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数量对人群冠心病风险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SDH)多与冠心病(CHD)事件相关。反映社会贫困的指数是为了人口管理而制定的,但该指数难以应用于临床护理。该研究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