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Onco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风险年轻患者的治疗研究

2017-06-29 zhangfan MedSci原创

高剂量的利妥昔联合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可延长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风险年轻患者2年生存期,但患者5年总生存期未得到改善

统计发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风险的年轻患者(年龄调整后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2或3)使用R-CHOP 治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以及强的松)的预后较差。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这类患者的一线治疗的收益。

在这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III期研究中 ,研究人员比较了R-CHOP +利妥昔单抗(非移植组)与R-MAD(利妥昔单抗+高剂量阿糖胞苷+蒽醌+地塞米松)、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对于成年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患者根据aa-IPI分层,随机接受R-CHOP(每日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375 mg/m2,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5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在1-5天口服强的松100mg),14天为一个周期(R-CHOP-14) 持续8周;高剂量的R-CHOP-14(R-MegaCHOP-14,环磷酰胺1200 mg/m2以及阿霉素70 mg/m2),持续6轮;4轮的R-CHOP-14、R-MAD(在第1或4天注射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3天每12小时的阿糖胞苷2000 mg/m2以及地塞米松4 mg/m2+第1-3天米托蒽醌8 mg/m2)、BEAM(以干细胞移植为第0天,第-7天注射亚硝脲氮芥300 mg/m2+第-3--6天每天2次阿糖胞苷200 mg/m2+第-3--6天每天2次依托泊苷100 mg/m2+第-2天马法兰140 mg/m2)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主要终点是2年的生存率。

研究招募患者399人,其中移植组199人,非移植组200人,203人接受R-CHOP-14,196人接受R-MegaCHOP-14。中位随访72个月,移植组2年的生存率为71%(95% CI 64-77)vs非移植组62% (95% CI 55-68,HR0.65 [95% CI 0.47-0.91])但组间5年的总生存率无差异(78% [95% CI 71-83] versus 77% [71-83]; HR 0.98 [0.65-1.48])。92%的移植组以及68%的非移植组患者出现3级以上不良事件,非血液学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 vs 16%。最常见的3级以上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为胃肠事件(49 [25%] vs 19 [10%])。共发生13起(3%)治疗相关的患者死亡,其中移植组8起,非移植组5起。

研究表明,高剂量的利妥昔联合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可延长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高风险年轻患者生存期,但患者5年总生存期未得到改善。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SCO 2013:新型生物标记物可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及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 - 40%。DLBCL在形态学特征、细胞遗传学、临床表现及预后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杜祥教授通过基因表达谱研究发现,根据肿瘤细胞起源,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起源B细胞亚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起源B细胞亚型(non-GC

Nat Genet:我国学者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新靶点

       近日来自中山大学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等1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鉴别出中国汉族人群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全新易感位点。相关论文于6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JNCI: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幸存者的身体成分变化研究

身体成分变化与长期的健康结果息息相关。我们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幸存者进行了研究,评估这些辛存者身体成分的纵向变化情况,识别与肌肉减少和内脏肥胖相关的临床因素。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伴或不伴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幸存者,所有患者来自美国的退伍军人。通过CT评估患者的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和logistic回

Bloo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tonic BCR信号通路。

生发中心亚型(GCB)是具有生发中心B细胞基因表达的DLBCL的一个独特的亚型,其通过CD79A、Y188来利用tonic BCR信号通路。PTEN蛋白表达和BCR密度决定了tonic BCR信号通路对GCB-DLBCL中AKT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