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施一公揭示nicastrin蛋白晶体的结构

2014-09-05 佚名 科学网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膜内蛋白酶γ-分泌酶在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γ-分泌酶组件nicastrin的晶体结构,这为理解γ-分泌酶的组装及工作机制,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膜内蛋白酶γ-分泌酶在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γ-分泌酶组件nicastrin的晶体结构,这为理解γ-分泌酶的组装及工作机制,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发表在9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回国后这6年里,施一公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他也搭建起了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引入桥梁。去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γ-分泌酶是一种膜嵌入式天冬氨酰蛋白酶,是由四个膜整合蛋白组成的包含19次跨膜螺旋的复合体,包括早老素-1(PS1), PEN-2, APH-1和 nicastrin四个亚基。γ-分泌酶可以切割多种I性跨膜蛋白。近年来由于它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

γ分泌酶复合物可以理解成细胞膜上的一个蛋白酶体,或者更通俗地形容为垃圾粉碎机。它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膜上的一些废物蛋白,把它降解成小的片段,让人体再吸收、再利用。

Nicastrin(NCT)是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蛋白,作为γ-分泌酶复合物的重要组件蛋白之一,广泛分布于人类或鼠的所有细胞类型。它不仅与γ-分泌酶的组装和成熟密切相关,其构象及表达变化对γ-分泌酶活性和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β,Aβ)的产生及降解也起重要调节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尚未鉴别出γ分泌酶或4个亚基的原子分辨率结构,这阻碍了理解γ分泌酶的作用机制。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获得了来自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purpureum)的nicastrin的晶体结构,其分辨率为1.95埃。这一晶体结构显示,nicastrin的胞外域包含一个大裂片(lobe)和一个小裂片。他们认为nicastrin的大裂片负责底物识别,在中心通过一个疏水枢轴与小裂片连接。推测的一个底物结合口袋通过一个盖子与小裂片隔开,阻断了底物进入。
这些结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nicastrin的一个功能运作模型。分析这一nicastrin结构将推动更深入地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组装和结构。

原始出处:

Tian Xie, Chuangye Yan, Rui Zhou, Yanyu Zhao, Linfeng Sun, Guanghui Yang, Peilong Lu, Dan Ma,and Yigong Shi.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gamma}-secretase component nicastrin. PNAS, September 2, 2014;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施一公成功解析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

4月1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题 为《细菌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energy-coupling factor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的分子机制。清华 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王廷亮和生

Cell Rep:施一公连发两篇文章 解析细胞死亡新机制

日前,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研究组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RIP3-Mediated Necroptotic Signaling”的文章,解析了RIP3介导的细胞坏死信号途径,为搭建相关的分子作用框架提出了新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同时这一研究组也解析了另外一种细胞死亡途径,报道了细胞凋亡过程中CED-4凋亡小体与CED-3

Nature:施一公解析Lsm蛋白质复合物晶体结构 揭示RNA剪接机制

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发表最新论文,阐述Lsm蛋白质复合物特异性识别剪切体U6 RNA的分子机制。图示Lsm2-8复合物与U6 RNA的特异性识别。11月1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题目为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2014年爱明诺夫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13年9月13日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奖励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爱明诺夫奖设立于1979年,用以奖励世界范围内在晶体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据悉,颁奖典

Nature:施一公揭开老年性痴呆关键酶--γ-分泌酶的精细三维结构

来自清华大学、剑桥生物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人类γ-分泌酶(γ-secretase)的三维结构,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γ-分泌酶的功能机制,开发出预防及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及某些类型的癌症的新型γ-分泌酶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发表在6月2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清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