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脊柱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刮匙安全有效

2013-09-12 phdyhm dxy

脊柱外科手术常常导致硬脊膜发生医源性损伤,如处理不当,术后可发生脑脊液漏、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及手术器械的进步,高速磨钻在脊柱外科与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即使结合显微手术器械,仍有损伤邻近组织如神经根、脊髓、血管及硬脊膜的危险,造成术后神经功能的缺失。 近年来,超声骨刮匙(ultrasonic bone  curette)逐渐兴起

脊柱外科手术常常导致硬脊膜发生医源性损伤,如处理不当,术后可发生脑脊液漏、伤口不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及手术器械的进步,高速磨钻在脊柱外科与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即使结合显微手术器械,仍有损伤邻近组织如神经根、脊髓、血管及硬脊膜的危险,造成术后神经功能的缺失。

近年来,超声骨刮匙(ultrasonic bone  curette)逐渐兴起,被引入脊柱外科以替代传统的高速磨钻。然而超声骨刮匙相对于高速磨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仍缺乏相关的研究证据。为了进一步探讨超声骨刮匙与高速磨钻二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美国学者Bydon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上发表。【原文下载

在该研究中,作者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与约翰霍普金斯湾景医学中心在2009年1月至2011年09月期间收治的337例行颈椎或胸椎后路减压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7例,女性患者150例,平均年龄为60.4岁。

分别记录患者的术前诊断、减压节段和程度、超声骨刮匙与高速磨钻的使用情况,其中使用超声骨刮匙的患者88例,使用高速磨钻的患者249例。超声骨刮匙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为59.7岁,高速磨钻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为60.6,两组患者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超声骨刮匙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9例(55.7%),女性患者39例;高速磨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38例(55.4%),女性患者1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

337例患者中,132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段脊柱,71例患者病变位于胸段脊柱,134例患者病变位于颈胸段结合部。超声骨刮匙组中,29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段脊柱,23例位于胸段脊柱,36例位于颈胸段结合部。高速磨钻组中,103 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段脊柱,48例位于胸段脊柱,98例位于颈胸段结合部。两组患者病变部位的节段分布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比较超声骨刮匙组与高速磨钻组两组患者的误切硬膜囊发生率、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结果,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研究结果显示,337例患者中有234例(69.4%)退行性疾病患者,37例(11%)转移性肿瘤患者,23例创伤患者,20例硬膜外肿瘤,11例骨髓炎患者,3例硬膜外血肿患者,9例硬膜外脓肿。超声骨刮匙组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占该组的51.1%;高速磨钻组189例,占该组的75.9%;高速磨钻组中的退行性疾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超声骨刮匙组。

37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中,超声骨刮匙组24例,占该组的27.3%;高速磨钻组13例,占该组的5.2%;高速磨钻组中的转移性肿瘤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超声骨刮匙组。两组患者其它几种疾病的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337例患者中,276例患者的减压范围为1至3个节段,59例患者为4至6个节段,2例患者为6个节段以上。

超声骨刮匙组患者中有5例(5.7%)患者发生了硬膜囊误切,而高速电钻组有9例(3.6%),两组患者的误切硬膜囊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超声骨刮匙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超声骨刮匙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组的转移性肿瘤患者比例较高。

该研究是第一个比较超声骨刮匙与高速磨钻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脊柱外科手术中采用超声骨刮匙与高速磨钻的临床效果相当,因而在应用超声骨刮匙进行手术时同样需要谨慎以避免误切硬膜囊。

原文下载

Bydon M, Xu R, Papademetriou K, Sciubba DM, Wolinsky JP, Witham TF, Gokaslan ZL, Jallo G, Bydon A.Safety of spinal decompression using an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compared with a high-speed drill: outcomes in 337 patients.J Neurosurg Spine. 2013 Jun;18(6):627-33.

作者:phdyh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AOS2013:动静态脊柱滑脱的影像学分析

引言:椎管狭窄的患者如果合并脊柱滑脱,在行神经减压术的同时往往需要进行融合手术。评估脊柱滑脱常用X线平片,尽管屈伸位X线片已被推荐用于滑脱的诊断,但对其术前评估作用的价值尚未得到共识。如能结合MRI资料,可能能够更好地对脊柱滑脱患者的特性进行评估。以往的文献往往仅对“动态”或“静态”脊柱滑脱中的一种进行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MRI结合屈伸位X线平片对“动态”和“静态”脊柱滑脱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Spine:腰骶关节四钉棒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

脊柱后凸畸形,L5-S1 脊柱滑移,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畸形,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侧凸畸形等均需要进行腰椎后路长节段联合骶骨固定,但即使目前内固定器械和技术均已达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程度,腰椎联合骶骨长节段固定的融合率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腰椎和骶骨局部解剖特征,腰骶部独特的力学传递方式,骶骨骨质较差等原因,腰椎部不融合导致的钉棒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矢状位不稳定等情况时有发生。 目前主流的两种腰骶

Spine:改良肋横突入路多节段椎体切除术与单节段疗效类似

多种疾病可以影响脊柱前柱,如肿瘤,病理或非病理性骨折,感染等。通常这类患者需要行椎体切除以获得疾病的患者或治愈。对胸椎而言,行前路椎体切除存在较大风险,因前路手术经过肺,胸部大血管等众多重要结构,任何一个损伤均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从后路进行胸椎椎体切除。目前主要有3种常用入路:经椎弓根(transpedicular),肋横突入路(costotransversecto

JNS:TLIF翻修手术并发症风险并无增加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自1982年首次应用以来已经成为治疗腰椎推行性疾病的一个常规方案。该手术方法和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相比所具有的优势是:通过单侧手术即可达到360度融合,而对硬脊膜囊和神经根牵拉较少,因而其损伤神经的可能性就较少。既往腰椎有手术病史的患者给再次腰椎融合术带来了挑战,因前次手术切口愈合形成了疤痕,同时脊柱的解剖标志点发生变化使得解剖分离和暴露神经根等重要

Spine:10秒踏步试验可评价脊髓压迫程度

  脊髓压迫症(Compressive Myelopathy)是一组由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可导致脊髓或脊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压迫症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肿瘤、强直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骨化症、后纵韧带骨化等。   随着病变的不断进展,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日益严重,一旦超过代偿能力,最终会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出现脊髓半切或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

Spine:胸腰椎前路急诊手术应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暴露节段

胸腰段疾病及创伤是脊柱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现代交通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以及医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脊柱胸腰段骨折、结核、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时,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决定了胸腰段结合部更是脊柱骨折脱位的高发区。 据统计,胸腰段的脊柱骨折约占全部脊柱骨折的2/3以上,且多发生于前、中柱。目前,胸腰段急性脊柱和脊髓损伤已成为导致严重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