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LDL-C降低疗法——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2019-09-23 MedSci MedSci原创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疗法作为年龄≥75岁的老年人的冠状动脉疾病事件一级预防的证据不足。用依替米贝降低LDL-C的疗法是否可作为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研究人员开展一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化、开放性、结点盲评的试验,评估依替米贝预防75岁及以上LDL-C升高的无冠状动脉病史的老年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患者被随机(1:1)分至依替米贝组(10mg/日)或常规护理组。主要结点是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疗法作为年龄≥75岁的老年人的冠状动脉疾病事件一级预防的证据不足。用依替米贝降低LDL-C的疗法是否可作为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研究人员开展一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化、开放性、结点盲评的试验,评估依替米贝预防75岁及以上LDL-C升高的无冠状动脉病史的老年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患者被随机(1:1)分至依替米贝组(10mg/日)或常规护理组。主要结点是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冠脉血管重建或卒中的复合结点。

2009年5月-2014年12月,共招募了3796位患者,依替米贝组和对照组各1989人。中位随访4.1年。依替米贝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2位和203位因故被排除。分别剩余1716人(90.4%)和1695人(89.3%)被纳入主要分析。依替米贝可降低主要结点的发生率(风险比[HR] 0.66,95% CI 0.50-0.86,P=0.002).依替米贝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和冠脉重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卒中、缺血或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依替米贝的LDL-C降低疗法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强调了降低LDL-C作为LDL-C升高的75岁及以上的老年个体的一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大规模试验开启:Repatha在先前无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作用

美国安进公司近日宣布,计划开展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VESALIUS-CV研究,这是一项针对Repatha®(evolocumab)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将涉及全球至少13,000名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

欧盟批准Alirocumab用于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心血管风险

欧盟委员会(EC)近日批准了Praluent®(Alirocumab)的新适应症,即Alirocumab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来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患者的心血管(CV)风险。

Neurology:“坏胆固醇LDL-C越低越好”受质疑,挑战PCSK9抑制剂安全性:Neurology杂志研究称,<70mg/dl脑出血风险增倍

作为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非常密切,因此降LDL-C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Neurolog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出血风险

由此可见,当LDL-C<70mg/dL时,研究人员观察到较低LDL-C与较高ICH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当LDL-C≥70mg/dL时,这种关联变得不显著。这些数据有助于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和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的理想LDL范围,并指导未来降脂研究的计划。

ESC新血脂指南公布:LDL-C“低一点 好一点”,他汀严重肌肉症状少见

新指南强调,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一点,好一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尤应如此。指南工作组主席、英国牛津大学Colin Baigent教授指出,目前大量的证据表明,不论LDL-C基线水平如何,降低LDL-C都能预防心血管病。对于心脏病或中风极高危者,即使LDL-C低于平均水平,降低LDL-C也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病。而且,就安全性来说,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一点好,他汀严重肌肉症状少见,提倡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终生管理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9学术年会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会上公布了备受关注的欧洲血脂代谢异常管理新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强调,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一点,好一点”,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尤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