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上皮细胞生物标记物可预测克罗恩病对生物制剂的反应

2020-09-2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定炎症途径的抗体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定炎症途径的抗体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疾病表型和临床病程变化很大,根据其特定疾病亚型,患者对每种生物学类别的反应可能不同。尽管临床上广泛采用抗TNF治疗,但是将近一半的CD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后仍未出现理想的临床反应,导致医疗保健费用急剧增加,而结果却没有明显改善。迄今为止,大多数工作都集中在发现和验证可预测抗TNF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上,最近有研究发现微绒毛基因表达在粘膜炎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CD患者中这样的改变非常常见。先前鉴定的称为回肠微绒毛长度(MVL)的粘膜生物标记物可很好地读出基因表达数据,并且有研究显示疾病活动期CD患者回肠MVL表达明显降低,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探究上皮细胞生物标记物回肠微绒毛长度(MVL)对于对ustekinumab(UST)和vedolizumab(VDZ)的在CD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研究人员对来自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CD患者的回肠活检进行了MVL分析,以预测对UST和VDZ治疗的临床反应。最后研究人员评估了回肠MVL和上皮细胞(IEC)之间的相关性,并检查了两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对VDZ治疗效果的判别能力。

 

         研究显示UST的临床反应显着高于安慰剂(65% VS 39%;P = 0.03),MVL正常(> 1.7 µm)的患者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85%VS 20%;P = 0.02)。对于VDZ,MVL为1.35至1.55 µm的临床缓解率为82%,对于<1.35 µm的MVL的治疗效果只有44%和对于> 1.55 µm的MVL的治疗效果也只有40%(P = 0.038)。回肠MVL与IEC之间没有相关性。回肠MVL为1.35至1.55 µm的CD患者接受UST治疗的有效率可达84%(P = 0.001)。

 

        最后,研究人员说道回肠MVL的长度可预测CD人群对UST和VDZ的反应。

 

 

原始出处:

Mark T Osterman. Et al. Epithelial Cell Biomarkers Are Predictive of Response to Biologic Agents in Crohn’s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IBD:体重指数不影响乌司他单抗在克罗恩病中的疗效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

DCR:术前阿片类药物处方是克罗恩病择期回盲切除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在过去十年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呈指数增长。术前阿片类药物处方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克罗恩病的术前阿片类药物处方是否与不良的术后预后相关

JCC:第6周粪钙卫蛋白水平可以很好的预测克罗恩病患者长期内镜治疗的效果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在于缓解期和复发期反复交替。患者会出现例如腹痛,腹泻,肠梗阻以及肛周瘘管等临床表现。

IBD:血清5-羟色胺水平可以区分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

炎症性肠病(IBDs)是一种胃肠道(GI)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分为2种主要的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氏病(CD)。

IBD: 回肠末端厚度是克罗恩病患者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果的预测指标

较高的英夫利昔单抗谷水平与CD的良好预后相关,而较低的英夫利昔单抗谷水平与疾病恶化和对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的反应丧失有关

Clin Gastroenterology H: 组织学上的愈合与回肠克罗恩病的临床结果更紧密

在患有克罗恩病(CD)的患者中,持续的炎症会导致肠损伤,传统观念认为,CD的治疗旨在控制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