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肠道菌群对抑郁的影响机制被进一步发现。
2020-12-1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近期研究发现,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会导致内源性大麻素分泌的减少,从而诱发抑郁症形成。通过补充相应细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能够缓解抑郁症状的产生。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全世界超过2.64亿人群。了解其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学家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细菌群落的失衡会导致某些代谢产物减少,从而在小鼠中产生类似抑郁的行为。这些发现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正常的大脑功能,并发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肠道微生物群间属于互利互动的系统。其中,宿主的情绪障碍与肠道微生物群的损害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关联。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氟西汀(一种经常被用作抗抑郁剂的分子)的功效之间存在相关性。于是他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抑郁症的影响机制。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他们发现,慢性压力带来的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导致小鼠产生抑郁症样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导致血液和大脑中的脂质代谢物减少。这些脂质代谢物,也被称为内源性大麻素,是协调体内的信号调节的重要通信系统。内源性大麻素能够与海马体中的特定受体(THC)结合,对记忆和情绪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而慢性压力使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即内源性大麻素减少,使得这套系统传递信息受阻,从而导致了抑郁症样行为的产生。
肠道菌群的改变减少内源性大麻素的代谢,导致小鼠抑郁症样行为的产生
进而,科学家通过给予这些“抑郁”小鼠用同样的细菌进行口服治疗,结果发现,在小鼠血液和脑中内源性大麻素代谢物的含量上升的情况下,海马区神经元功能得到恢复,抑郁症样的行为同样得到缓解。因此,这提示这些细菌有望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作为一种抗抑郁药物发挥作用。
给予口服细菌补剂恢复了小鼠抑郁症样行为
这项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大脑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对我们理解宿主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开拓了新的视野,也为抑郁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启示。
原文链接: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et al.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 Commun. Dec 11, 20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Nat#
62
#COMMUN#
59
不错的研究
115
#内源性#
81
#内源性大麻素#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