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医生在美国这样开诊所

2015-04-22 佚名 医学界

这是美国康州一家私人诊所,候诊室里坐了五六位患者,有的在小声聊天,有的低头翻阅报架上的读物;护士窗口有人在付钱;检查室里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与美国千千万万个私人诊所一样,这里的医疗秩序有序而融洽,稍有不同的是,这家诊所的老板是一位中国女人,54岁的孙佩芳,她经营这家诊所已经15年了。 “2000年诊所刚开张时,每天只有一两个病人,现在每天有近35位患者。”孙佩芳说,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

这是美国康州一家私人诊所,候诊室里坐了五六位患者,有的在小声聊天,有的低头翻阅报架上的读物;护士窗口有人在付钱;检查室里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与美国千千万万个私人诊所一样,这里的医疗秩序有序而融洽,稍有不同的是,这家诊所的老板是一位中国女人,54岁的孙佩芳,她经营这家诊所已经15年了。

“2000年诊所刚开张时,每天只有一两个病人,现在每天有近35位患者。”孙佩芳说,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附近一位家庭医生即将退休,他将手上500名患者免费推荐给了孙,“他觉得中国医生比较认真勤奋。”孙佩芳很开心,她告诉记者觉得生活和工作很有劲。

美国医生孙佩芳

美国开诊所要“四步走”

25年前,孙佩芳还是上海中山医院的主治医生,因为受到那个年代出国热的影响,举家奔赴美国。但与很多赴美医生到美读博不同,热爱临床的孙佩芳选择考医生,并在1996年考取美国内科住院医生,99年完成内科医生训练、通过所有执照考试和美国内科医生通考,正式成为一名美国内科医生。

“完成住院医生培训以后,我曾在一家诊所工作了半年,然后决定自己开一家诊所,不难。”孙佩芳说。她说干就干,很快辞职筹办自己的诊所。

在美国开诊所不像国内这般艰难,不需要太多资质和审批,孙佩芳将其总结为“四步走”:

第一步:想好在哪里开诊所后,在当地找一家地区性医院,准备好个人住院医生毕业文凭、医生资格考试文凭、美国内科统考文凭,带去医院办公室,向医院领导介绍自己和诊所计划。“一般来说都能通过,绝对不需托人情送礼品,只看是否符合标准。”孙佩芳说。

第二步:为私人诊所选一家(或两家)要挂靠的综合性医院,请两位医生为自己写推荐信,与医院建立起附属性关系。

孙佩芳介绍,美国所有私人诊所必须挂靠一家或两家综合性医院,当患者需要手术或者发生其他家庭医生处理不了的疾病时,家庭医生会迅速将患者转诊到挂靠医院,这也是美国广受褒奖的转诊制度的基础。另外,关于多少人口须要多少家庭医生服务,美国各市各城镇都有周密计划。所以在这些综合因素下,医院非常支持麾下的私人诊所。“我当年开诊所时,挂靠的医院连续两年、每年资助我10万美元。”孙佩芳说。

第三步:去律师那里成立一个公司,并证明自己没有犯罪记录,然后向州里交200美元管理费(现在每年要交250美元),至此,一家诊所就开始了。

第四步:整修一个整洁有条理的诊所,要有几个能干负责的人员,然后建立一个有效的病例系统。

“这些手续都很简单,差不多一个星期就搞定了。”孙佩芳介绍,所有美国家庭医生(或者私人诊所老板)真正操心的是如何吸引病人,怎么传播你对病人如何好。

吸引病人是难点

美国医学教育制度与中国不同,必须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医学院,医学生在经过4年医学院学习后,进入医院当3年住院医,层层把关和历练使得“出炉”的美国医生水平非常整齐。

“美国拿到执照的医生,技术都非常过硬,区别很小,所以对我们这些私人诊所医生来说,最具竞争力的不是技术,而是医生的个性,你是否热情负责,是否足够细心,等等,这些是每个人不同的。”孙佩芳说。

2000年,孙佩芳个人诊所正式开张,虽然也在当地报纸上打了广告,但初期每天也只有一两个病人,得益于有挂靠医院2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熬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

在此后的15年里,凭借负责人的态度、可靠的医术,孙佩芳收获了越来越多病人的肯定,“不算那位退休家庭医生推荐的500位患者,我自己的病人已有3000位左右了”,孙佩芳介绍,这些病人已经让诊所很忙了。

孙佩芳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吸引病人的秘诀,“我只是站在病人的shoe里思考问题,尽力去帮助病人。”她给记者举了自己的两个例子。

一个病人,乳房检查有可疑点,“我迅速安排病人去做活检,结果是癌症。我给病人打电话说,‘我今天需要你make a pointment。’”孙佩芳说,并强调不能在电话里直接告诉病情,因为要考虑病人心理承受力。而在病人到诊所前,孙佩芳需要想好以何种方式和措辞告诉病情,以及思考下一步的安排,包括去找哪一个肿瘤医生,找哪一个外科医生等等。“通常病人一听到自己得癌症,脑子就嗡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家庭医生这时候就要协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孙佩芳说。

而另一些时候,孙佩芳为患者提供的只是安慰。“除了给病人用药,我们家庭医生脑子里想的就是‘我怎样帮助这个病人’。”孙佩芳说,有一个女病人和丈夫离婚后,来到诊所哭诉,在她哭完后,“我给了她一个hug,安慰她,鼓励她继续活下去。再用自然的语气引导她去看心理医生。”孙佩芳说。

在美国享受融洽医患关系的同时,孙佩芳很纳闷为何国内常常爆出患者打骂医生事件,“怪医生吗?我认识的中国医生都很优秀,工作很累,收入还少;怪患者吗,我现在病人里也有5%是中国人,他们的就医素质都很好啊。感觉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

年入20万美元以上

患者在逐渐增多,到2014年时,孙佩芳每天要看到23位患者,这让她有些力不从心,“虽然看病人数无法与国内比,但因为平均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有20多分钟,一天下来工作时间也不少于8小时。”孙佩芳说。

她决定在三位医疗助手(medical assistant)之外,再招一位医生助理(PA)。“每天可以接诊更多病人,医疗质量也不会受影响。”孙佩芳说。2014年年底,医生助理到岗后,诊所接诊病人容量开始增加,目前每天接诊约35位病人,“我与医生助理各看一半,当然,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各看25个病人。”孙佩芳说。

孙佩芳(左二)和她的部分同事

收入这块,孙佩芳介绍美国家庭医生平均工资在22万到23万左右,“上下一点全取决于管理能力和工作时日长短,今年医生助理加入后,年收入肯定会增加。”并告诉记者,美国门诊费用与国内不同,按照问诊时间长短分为5个收费标准:

(以下是美国medicare老人保险付费标准。其他商业保险以此为准对照。一般来说比medicare再高出10—20%。)

Level 5:门诊时间40分钟,门诊费153美元;

Level 4:门诊时间25分钟,门诊费用约114美元;

Level 3:门诊时间15分钟,门诊费用约78美元;

Level 2:门诊时间10分钟,门诊费用约47美元;

Level 1:门诊时间5分钟,门诊费22美元。

在以上5个level中,除level1是护士做,其他必须医生问诊。另外如果是新病人,可在每个相应level上再加20—30美元。


“我们很少标Level 1、level 2,通常都是Level 3、level 4”。这里介绍下,美国医生助理的门诊费用是正式医生的80%,“如果我看一个level3的病人,收费80美元,医生助理就收64美元。”孙佩芳说。


她进一步介绍,对level3的患者来说,80美元里的20%相当于挂号费,需要自己付,另外80%由保险公司付。每周诊所的做账员会把从电子设备上送到病人的医疗保险公司。

“美国政府对65岁以上患者或残障患者,都有相应的保险;其他有工作的年轻患者多买商业保险,当然,奥巴马保险覆盖了那些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孙佩芳说,所有这些保险公司,通常在收到账单后2周内付账给诊所,“如果保险公司觉得不合理,他们有权来诊所查看。”

“在美国做医生这么多年,感觉很好,受尊重,收入也好。”孙佩芳说,但她透露一个未成形的想法——想回国开诊所。“我们在美国当医生的这些中国人,都很关注国内医疗,现在政府鼓励社资办医,要求强基层,感觉国内市场挺有劲的,想带着在美国开诊所的这些经验回去试试。”不过孙佩芳坦承自己很犹豫,“毕竟现有的一切已经很好了。”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5-04-26 asd657144091

    给国人长脸啦

    0

  2. 2015-04-24 ycmayy
  3. 2015-04-23 chenhui888

    很实用。

    0

  4. 2015-04-23 yuena

    了解

    0

相关资讯

一位资深影像科医生对年轻医生的几点建议

即将或刚进入工作的您是否对未来感到迷惘,看看资深影像科医生怎么说。 本人来自最基层的农村,2000年医学影像学大专毕业,没人没钱没关系却有幸特招进地级市三甲中医院上班。由于众所周知的“中国特色”的原因:中医院影像科的诊断技术不分,主治医师多年,至今仍然一人值夜班,节假日上24小时;通过多年来简单、重复、流水线式、魔鬼训练和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练就成了一名具有综合影像能力的医生,现在也正在

又一名医生猝死,猝死为何不可预料?

近日,友谊医院心外科李大连医生猝死。举国医生悲怆。 而根据最近媒体报道,很多医生都在工作岗位上猝然倒下,不少名人和企业高管猝死。 非常多的人问:猝死能够预防吗?猝死之前究竟有没有不正常的表现? 猝死的医生、名人们肯定不是因为有不舒服的症状不去看病,也不是没钱看病。这些人绝大多数死于冠心病,而是冠心病这种病本身就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的特点。 顾名思义,猝死就是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

屡见过劳死!到底怎样才能守护医生的健康?

又一名医生英年早逝,这次倒下的是儿科医生。14日凌晨,福州市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康强,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3岁。此事在医生圈中掀起不小的震动。事情发生在4月11日早上,康医生突发脑溢血,送进医院经CT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脑血管瘤破裂出血。当晚其所属的福建省第一医药因为儿科人手不足而暂停了儿科夜间急诊。 康强医生的妻子这样描述丈夫的工作状态--每3天要值一次24小时的班,每3周才能够休息一天。

德国医生不需为繁琐事分心

在德国,医生的工作没那么“忙”。德国医生不“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据统计显示,德国医生数量充足,每个医生每天的问诊量相对较低。而且,由于德国实行分级医疗保健制度,病人生病后会先到附近的社区医院看病。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完药后,再开具转院单。一般,家庭医生会为患者推荐2~3家专科医院,供其选择。所以,德国医院几乎不会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第二,医院在各个病房都配有医生秘书。德国医生每做完一台

一位台大醫師的告白 看了教人心酸不已!

我是一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醫師。 今年35歲,當年因為深度近視大四22歲時就超過1100度獲判免役 (所以不是大家每天都說醫學生都是作弊逃兵役), 今年六月我將工作滿十年。 告訴你,當醫生的 真相... 我從小的成績就很好 13歲時,我的理化考98分,班上沒有人比我高分, 但是我被理化老師狠狠的用藤條抽了兩下, 下課後猛塗萬金油,因為下

16句话——诉尽医生的真实生活

1.吃饭快,饭量大(尤其是护士),食堂简单就餐,从实习医生到院长无一例外。(狼吞虎咽不利消化,医院的医生护士都不是学习的榜样!食堂的饭早已经开始恶心,但是总不能饿死!)2. 走路极快,呼呼生风。(上级医生一句:When I run ,you run就是最好的写照!)3. 几乎见不到高跟鞋和化妆的医生,黑眼圈则常见。(没穿跑鞋就不错了,穿高跟鞋等同找死!黑眼圈是夜班的“战利品”,就当画烟熏妆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