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高福院士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的新机制

2016-01-15 MedSci MedSci原创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11000人。 2016年1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11000人。

2016年1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的文章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Pick 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来自微生物所高福研究团队的王寒、施一、宋健、齐建勋是该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福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中国政府派出首批62名工作人员组成首批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出征塞拉利昂,高福受命任中国CDC实验室检测队前方工作组副组长,主要负责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外联等工作,工作期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On the ground in Sierra Leone(《行走在塞拉利昂大地上》)的现场工作纪实文章,并随后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埃博拉病毒基因进化重大研究成果。

埃博拉病毒是一类囊膜病毒,其对宿主的入侵可以分成两个重要步骤,首先是病毒粘附到宿主细胞膜表面,然后是病毒通过细胞内吞进入细胞内部,形成内吞体,在内吞体内,病毒发生膜融合过程,释放自身遗传物质。

人的TIM分子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分子,在过敏反应、哮喘、移植耐受以及自身免疫等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不久,高福团队的研究发现,人TIM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分子来促进病毒感染。该成果以《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结构与结合PS的分子基础》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同时被该杂志收录为2015年第35期的封面文章。

在此基础上,高福团队进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后在内吞体里发生的入侵机制。前人研究发现内吞体膜上的NPC1分子是埃博拉病毒入侵所必需的,但是NPC1分子如何介导病毒入侵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NPC1分子是负责胆固醇转运的多次跨膜蛋白,具有三个大的腔内结构域(A,C和I)。埃博拉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在内吞体里经过宿主蛋白酶Cathepsin的酶切处理,变成激活态糖蛋白,暴露出受体结合位点与NPC1分子的腔内结构域C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后续的病毒膜融合过程,实现病毒的感染生活史。该研究团队率先解析了NPC1分子的腔内结构域C的三维结构,发现其具有一个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的球状核心结构域和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随后,研究人员解析出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C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发现结构域C主要利用两个突出来的环状结构插入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里,从而发生相互作用。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人们能够针对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剂,来阻断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过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激活态糖蛋白与腔内结构域C结合后,会发生构象变化,使得糖蛋白的融合肽更容易暴露出来,插入内吞体膜上,从而启动膜融合过程。

埃博拉病毒入侵模式图

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细节图

(原标题:微生物所在埃博拉病毒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始出处:

Han Wang, Yi Shi, Jian Song, Jianxun Qi, Guangwen Lu, Jinghua Yan, George F. Gao.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Pick C1In BriefSummaryFull-Text HTMLPDF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中科院高福教授直击H7N9流感

2013年2月开始,我国长三角地区暴发了由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引发的严重疫情。去年3月31日至7月28日,全国共有1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报告,其中45例死亡。这种病毒“销声匿迹”约3个月后,去年12月至今,H7N9又开始“活跃”,目前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都有报告H7N9新发病例。 为此Science杂志特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发表了题为“Influenza and the

Science:中国加大力度打击埃博拉

在这场不断蔓延的埃博拉危机中,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西方国家及无国界非盈利组织医生的救援工作上。在众人注目的中心之外,出于在非洲的政治和商业利益考量,中国正在启动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援助行动。 已有200名来自中国的医务人员和顾问现在驻守在对抗埃博拉暴发的三个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副主任高福(George Gao)正在塞拉利昂的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成立

12月23日上午,由中科院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揭牌成立。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担任流感中心主任。 “流感频发、高致病力和致死率、病毒基因变异快等特点,决定了流感研究必须有一个长效应对机制。”揭牌仪式上,高福介绍说,流感中心将建成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机构,服务国家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新发

高福院士:中国对埃博拉可防可控

高福伸出手来,和多日未见的老朋友握了三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种日常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对他而言却显得有些奢侈。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回国后解除隔离的第一天,就来到2014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向公众讲述其在一线抗击埃博拉的经历。 今年9月17日,包括高福在内的59名医务人员,组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赶赴非洲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高

Nat Commun:中科院揭示H10N8人感染分子机制

继2013年先后在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课题组在H10N8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和跨种间传播趋势评估上取得新的突破,研究结果已经于2015年1月9日被国际杂志《自然Ÿ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自从2013年2月我国报道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我国已经发生多起人感染H

高福:科学家要勇于上前线

2014年,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非洲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时,高福院士临危受命,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负责人,带领队员远赴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场与病毒对抗的鏖战。 然而,对高福来说,这种让人听着都心惊肉跳的经历,却早已是家常便饭。在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