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eath Dis:lncRNA CASC9:非小细胞肺癌中吉非替尼耐药性的诱因

2020-10-28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关于该疾病的外科手术、放疗和药物疗法(包括化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治疗策略正不断地发展,但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关于该疾病的外科手术、放疗和药物疗法(包括化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治疗策略正不断地发展,但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

目前研究显示,以吉非替尼(gefitinib)为代表的第一代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显著延长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耐药性的产生,极大地影响NSCLC患者的临床结局。因此,对EGFR-TKIs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寻找耐药性相关基因并逆转耐药性成为近年来肺癌治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CASC9在吉非替尼耐药性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可以在包括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等多种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既往研究显示,lncRNA能够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其对NSCLC的吉非替尼耐药性的贡献仍知之甚少。

CASC9的表达下调降低吉非替尼的耐药性

该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GEO数据库,鉴定吉非替尼耐药细胞和吉非替尼敏感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研究人员发现在耐药性细胞中lncRNA CASC9的表达水平上调,且在耐药组织中也得到了验证。功能获得和丧失实验显示,抑制CASC9的表达可恢复吉非替尼敏感性,而过表达CASC9则相反的可促进吉非替尼耐药性的产生。

CASC9调控在NSCLC中吉非替尼耐药性示意图

机制研究发现,CASC9能够通过募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抑制肿瘤抑制因子DUSP1,最终提高吉非替尼的耐药性。此外,异位表达DUSP1能够通过失活ERK信号通路进而提高吉非替尼敏感性。


综上,该研究结果揭示了CASC9在吉非替尼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说明CASC9/EZH2/DUSP1通路可能是抑制NSCLC中EGFR-TKI耐药性的新靶标。


原始出处:

Chen, Z., Chen, Q., Cheng, Z. et al. Long non-coding RNA CASC9 promotes gefitinib resistance in NSCLC by epigenetic repression of DUSP1. Cell Death Dis 11, 858 (14 October 20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Br J Cancer:新型PPARγ激动剂CB11: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治疗药物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包括两种类型: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既往研究显示,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能诱导人非小

Lancet Oncol:纳武单抗新辅助免疫化疗大大改善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

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诊时已是终末期,即局部晚期。本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化学免疫疗法对可切除的IIIA期NSCLC患者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CAN04联合pembrolizumab治疗多种肿瘤: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制药公司Cantargia今天宣布,在美国进行的I期临床试验中,首位患者已开始使用抗体CAN04和pembrolizumab进行治疗,该试验将根据临床方案继续进行。

JTO: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与肺癌风险和相关死亡率的关系

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基于人群的全国队列数据研究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与肺癌风险和死亡率的关系。

PD-1单抗Opdivo新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期临床获益

Opdivo击败众多竞争对手,如默沙东的PD-1单抗Keytruda、罗氏的PD-L1单抗Tecentriq和阿斯利康的PD-L1单抗Imfinz,成为首个3期新辅助治疗NSCLC临床获益的免疫疗法。

KRAS抑制剂adagrasi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83%应答患者无疾病进展

“Adagrasib在NSCLC患者中展现出的持久抗肿瘤活性,为具有KRAS G12C突变的患者给予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