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新发现!科学家鉴别出诱发遗传性胰腺癌风险的基因突变

2019-09-03 佚名 细胞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组极易患癌的家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别出了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基因突变,其或会明显增加个体在一生中患胰腺癌和其它癌症的风险。识别出这种此前未知的突变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这种较强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进行常规检测,从而确定其是否携带有这种突变(RABL3基因),如果确定是的话,研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组极易患癌的家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鉴别出了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基因突变,其或会明显增加个体在一生中患胰腺癌和其它癌症的风险。识别出这种此前未知的突变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这种较强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进行常规检测,从而确定其是否携带有这种突变(RABL3基因),如果确定是的话,研究人员或许就能在疾病早期对患者进行筛查

目前有研究证据表明,通过筛查高风险个体来发现胰腺癌或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患者的亲属也能够选择进行检测来排除其机体是否也携带有RABL3基因突变。大约10%的胰腺癌都有一定的家族模式,尽管目前研究人员鉴别出了一部分基因突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致病性的基因缺陷并不为人所知,一种促进个体易患胰腺癌的遗传性突变就会发生在BRCA2上,该基因会引发某些乳腺癌卵巢癌。研究者所鉴别出的RABL3基因的突变会增加个体在其一生中患癌的风险。

研究者表示,因为疗法有限,胰腺癌让研究人员非常头疼,而家族性的胰腺癌又是一种遗传性基因突变引发一个家族内多个病例的疾病,深入研究家族性胰腺癌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预防性策略和疗法。相比促进细胞恶性病变的体细胞基因突变而言,RABL3是一种癌症易感基因突变,个体出生时就会携带该基因突变,而且突变还会增加个体在一生中患癌症的风险;尤其是,RABL3突变会加速细胞内已知胰腺癌蛋白KRAS的运动,这种改变会促进KRAS在细胞膜中的布局,并诱发一系列促进细胞癌变生长的事件发生。

由于KRAS的活性会在大部分胰腺癌中发生改变,因此持续研究RABL3突变对KRAS活性的影响或许能够帮助研究人员阐明胰腺癌发生的机制并开发出新型靶向性疗法。研究者强调,RABL3突变在一般人群中非常罕见,但对其进行检测(RABL3的其它突变)或能揭示其他未解决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家族人群的遗传倾向。在家族人群中鉴别出特殊突变或能帮助指导其亲属进行相应的胰腺癌筛查。

最后研究者Nissim表示,尽管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种特定基因突变的测试手段,但后期研究人员将会开发出针对这种基因突变的测试技术;而且针对该突变进行检测将会被推荐给有较强胰腺癌风险家族史的人群中。

原始出处:
Sahar Nissim, Ignaty Leshchiner, Joseph D. Mancias, et al. Mutations in RABL3 alter KRAS prenylation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hereditary pancreatic cancer, Nature Genetics (2019). DOI:10.1038/s41588-019-0475-y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反复黑便2年余 却并非消化性溃疡

50岁女性,反复黑便2年余,但无腹痛腹胀;伴有反复鼻出血,曾在耳鼻喉科给予内镜下止血、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3个月前,再次无明显诱因解黑便,前来就诊。经检查,该女性并非患有消化性溃疡,而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具体患有何病,请看全文来揭晓谜底。

Am J Ophthalmol:Leber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Doheny眼科研究所的Asanad S等人,近日在Am J Ophthalmol杂志上展示了他们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作者最近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证实,患有慢性LHON患者会出现黄斑病变。

Cancer:中国研究:年轻肾癌患者遗传性超过预期!

肾癌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以往我们认为遗传性肾癌的发生率大约在3%-5%之间。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于遗传性疾病的新认识,遗传性肾癌的发生率很可能被低估了。

拆除血管上的“炸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出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后果严重,堪称血管上的“炸弹”。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在我刊发布了《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伴颈髓压迫1例

患者,男,2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7年,加重1个月于2016年8月26日来我院脊柱外科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以下肢为重,起步及迈步时自觉下肢沉重,手部精细活动受限,同时伴有右侧肢体麻木及胸腹部束带感,无大小便障碍,就诊于当地医院后行X线检查被诊断为股骨和肱骨骨软骨瘤,曾于2007年接受左股骨和左肘截骨。然而,不适感并没有得到缓解,术后下肢症状无明显改善,当时没有进行随访和进一步治疗

Circulation:发现遗传性心律失常治疗靶点,首次建立人心脏微器官芯片疾病模型

由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科主任William T. Pu 教授和哈佛大学John A. Paulson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心脏微器官创始人Kevin Kit Parker教授研究组合作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Catecholaminergic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