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新靶点助力攻克数十种癌症,关键机制终破解!

2019-07-21 佚名 转化医学网

近年来, 肿瘤免疫治疗蓬勃发展, 已经给人类彻底战胜癌症带来了一线曙光,各类靶向药的问世,更是将一众癌症患者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通过基因检测来筛选靶向药的治疗模式能使药物精确到达肿瘤病灶,释放有效成分,进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近年来, 肿瘤免疫治疗蓬勃发展, 已经给人类彻底战胜癌症带来了一线曙光,各类靶向药的问世,更是将一众癌症患者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通过基因检测来筛选靶向药的治疗模式能使药物精确到达肿瘤病灶,释放有效成分,进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DNA测序技术发现了一种可覆盖数十种癌症的新靶点,可谓是一招制敌,推动了癌症靶向治疗的发展,也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文章以“Oncogene Amplification in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s Renders Cancers Dependent on Membrane Lipid Remodeling”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

脑胶质细胞瘤(GBM)是一种顽固的恶性肿瘤,除极少数低级别胶质瘤可以实现手术根治性全切除以外,绝大多数胶质瘤都是不可治愈的,而且,有数据显示,恶性胶质瘤已跃居34岁以下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为何如此之高,为何总是一发不可收拾?

万恶之源在于一种叫作EGFR的基因,在这种难治癌症中,编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基因常会发生功能突变或过度表达,从而把EGFR变成一种“致癌受体”,发送信号驱动细胞无限制增殖,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那么又是谁推动了EGFR的突变呢?卤水煮豆腐,一物降一物,在EGFR基因异常的GBM细胞中,研究者注意到,构成细胞质膜的磷脂成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让致癌受体可以更稳定地待在质膜上,传递和放大生长信号。而在磷脂成分的变化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在GBM患者的癌细胞中LPCAT1(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却存在异常的高表达。LPCAT1是一种蛋白酶,具有重塑质膜结构的作用,细胞实验发现,其通过改变癌细胞质膜的磷脂组成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允许扩增和突变的生长因子信号来刺激肿瘤生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验证以上推测是否正确,他们又进行了体外实验,通过shRNA抑制这种酶的表达,结果发现,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的致癌受体随之减少,生长因子信号传导被阻断,GBM癌细胞系的生长得到抑制。如此看来,谜题似乎破解了。

LPCAT1参与的肿瘤发生全过程

难怪人类到现在都还未彻底攻克癌症,癌症实在狡猾,还真是环环相扣呢。

基因突变难以逆转,抑制LPCAT1水平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手到擒来,在动物实验中,当注射到体内的癌细胞在小鼠身上形成一定大小的肿瘤后,通过RNA干扰下调LPCAT1的表达,研究人员看到肿瘤的生长显着减缓,小鼠的总生存期则明显提高。

小鼠实验中,下调LPCAT1后,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

万物生长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癌症也不例外,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异常在多种癌症中兴风作浪,果不其然,在侵袭性肺癌和肾癌的小鼠实验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利用shRNA在小鼠体内减少LPCAT1酶后,肿瘤细胞出现明显的死亡迹象,肿瘤生长得到了抑制。不仅如此,分析临床样本和癌细胞系的测序数据库后发现,在肺癌卵巢癌、膀胱癌和侵袭性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超过30%的患者有LPCAT1基因拷贝数增加的现象。

从基因突变入手研究癌症治疗模式已不新鲜,但将癌症的基因突变与代谢变化相关联却是少有,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肿瘤的发展过程,也推动了癌症治疗新模式的发展,更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20-01-10 一闲
  2. 2020-06-02 维他命
  3. 2020-01-25 zhaojie88

相关资讯

Cell:寻根溯源——蛋白基因组研究全面剖析结直肠癌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加剧,加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及经济负担。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在基因与蛋白层面上阐述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进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并非天方夜谭。然而,快速积累的组学数据尚未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带入临床。近日,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蛋白组学相结合的分析技术首次对结肠癌的蛋白

Blood:骨髓增生性肿瘤免疫疗法的新靶点!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是一种血液癌,可细分为具有明显临床特征的实体。一直以来,体细胞JAK2、CALR和MPL突变被认为是该疾病的驱动因素。虽然已详细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但目前仍没有能有效完全消除MPN细胞的靶向疗法。在本研究中,Fiorella Schischlik等研究人员利用113位MPN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对MPN患者的粒细胞转录本的突变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评估免疫治疗策略

Cancer Discov:第四代EGFR抑制剂,突破点在哪?

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也叫HER1或ErbB1,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除了HER1(ErbB1,EGFR)之外,HER家族还包括HER2(ErbB2,neu)、HER3(ErbB3)及HER4(ErbB4)。

Cell:一种蛋白可以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引起几种不同严重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其特征是肝细胞中脂肪的积累,但不是由高酒精摄入引起的。这种疾病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全世界约25%的人口中受到影响。生物医学研究所(IRB Barcelona)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一个可以对抗这种疾病的因素,即蛋白质Mitofusin 2。

IJC:LAM患者cfDNA中驱动基因和体细胞突变的研究:可能为诊治提供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在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7ZZ02014)和上海市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建设项目(ZY(2018-2020)-FWTX-1003)的支持下,上海市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敏教授、瞿介明教授团队以及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吴家良、王炜教授团队合作,关于LAM患者cfDNA中驱动基因和体细胞突变的研究于2019年6月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杂志(I

全球双特异性抗体的靶点大总结

截至2019年3月,全球研发管线有超过90个双特异性抗体项目。其中~86%用在肿瘤患者。其中最多的还是桥接细胞法(Bridging cell),靶点选择中,通过CD3进行T细胞招募活化占据了50%以上。 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合两个不同的靶点分子,来开启新的活性,在作用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桥接两种细胞类型(in-trans binding)和结合一个细胞上的两个分子(in-cis bi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