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大脑中的体细胞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2019-07-17 小通 生物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细胞突变在各种组织中积累。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出现的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细胞突变在各种组织中积累。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出现的体细胞突变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KAIST的Jeong Ho Lee及其同事对5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1例对照的大脑和血液样本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尽管体细胞突变在大脑中出现的速度较慢,但患病个体带有更多的体细胞突变,且集中在tau相关通路。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也是该病的特征之一。

“大脑体细胞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可调节AD大脑海马结构中的tau病理学,”Lee及其同事在文中写道。这项成果于7月12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从52例AD患者及11例对照的冷冻大脑组织中分离出海马神经细胞。他们对这些组织和匹配的血液样本进行深度的外显子组测序,希望能够检测到低水平的体细胞SNV。大脑样本的平均读取深度为565倍,血液样本为599倍。

利用体细胞突变检出工具MuTect,研究人员在大脑中发现了760个推测的SNV,并在血液样本中发现了2,846个推测的SNV。总体而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对照之间的体细胞SNV数量没有差异,不过脑组织中的体细胞SNV往往比血液中少得多。

对于这两种组织,研究人员发现体细胞SNV都以年龄依赖的方式累积,正如预期一致。不过,他们估计血液中体细胞SNV的累积速度约是大脑的4.8倍。他们进一步计算出,海马和血液组织每年分别出现22个体细胞SNV和106个体细胞SNV。

对于从大脑样本中鉴定出的268个非同义体细胞SNV,研究人员发现65.3%是罕见的,并且预计是致病性的。他们发现,这些致病性的体细胞SNV集中在PI3K-AKT、MAPK和AMPK通路上。这些通路都可以调节tau激酶或磷酸酶活性,表明这些体细胞突变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tau失调有关。

研究人员注意到,一个可能影响tau蛋白磷酸化的基因是PIN1 – 一种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从小鼠实验中得知,这种蛋白质表达的缺失与年龄依赖性的tau过度磷酸化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有关。

在此队列中,一名患者的PIN1携带了影响催化结构域的SNV。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PIN1改变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而PIN1的单倍剂量不足增加了tau磷酸化和蛋白聚集。

Lee及其同事在文中写道:“我们的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散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提供了新的见解。”

作者:小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ell:体细胞重编程有助于更高效地获得干细胞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干细胞研究新发现,也许有一天会促成更简化的程序获得干细胞,转而应用于培育出可替代衰退身体部位的组织。科学家们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布在《细胞》(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工作是建立于体细胞重编程基础上。体细胞重编程是指将成体细胞重编程逆转至胚胎状态,使它们重新获得变为所有细胞类型的潜能的一个过程。 或许很快这一过程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鉴别出

首例使用ips细胞的患者将现身日本

一名日本眼病患者将成为第一个用诱导干细胞(ips)治疗疾病的人。2006年日本干细胞学家山中教授因为发明ips技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卫生部门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已经对实验安全性进行投票,现在开始实验在程序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干细胞学家MasayoTakahashi已经为治疗一例黄斑变性患者准备好iPS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不同,iPS细胞来自患者的成体细胞,因此不存在遗

Nat Med:OCT4在平滑肌细胞中激活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研究结果提供了OCT4在体细胞功能作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强调OCT4在正常和患病体细胞中的潜在作用。

Cell Stem Cell:邓宏魁、李程研究组发文揭示 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机制

北大 - 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李程研究组合作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Dynamic Early Embryonic-like Programs during Chemical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单细胞和全转录组水平系统深入研究了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发现了其中

Cell Stem Cell:张毅组发现体细胞核移植中新的表观遗传障碍——季维智院士、刘真研究员点评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现今唯一能产生全能性胚胎的技术,也是哺乳动物克隆所使用的主要技术,因此一直备受科学领域和医学界关注。哺乳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指把终末分化的体细胞核,注射到去核的卵子细胞里,从而把体细胞重编成全能型的胚胎。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项技术相继在多类哺乳动物中实现突破,包括今年上海中科院神经所孙强组报道的第一例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克隆。但核移植胚胎和正常体外受精胚胎相比,发

女性生殖系统体细胞肿瘤起源的卵黄囊瘤 2 例

上皮性肿瘤伴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 YST)成 分多见于呼吸消化道及泌尿道,女性生殖系统罕见, 2016 年该类肿瘤被建议统一命名为体细胞肿瘤起源 的 YST(SDYST)。目前国内外文献共报道了 36 例卵 巢 SDYST(绝经前女性卵巢 YST 起源不明,未纳入该 分析), 13 例子宫内膜 SDYST,尚无宫颈、阴道及外阴 SDYST 的报道。2010 年 11 月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