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医院门诊量持续下降 用了什么高招?

2017-07-30 佚名 上海观察

2017年1-6月,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门诊量下降5万余人次,原来得益于这一顶层设计!

多年来,随着市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上海市医疗机构服务量“水涨船高”,尤其是大医院门诊大厅经常人满为患。然而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闵行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闵中心”),这两年病人却减少了。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6月,闵中心门诊减少5万余人次,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5%。

闵中心副院长刘进介绍,随着周边居民不断增加,前几年医院业务量也曾大幅上扬,2011年上升6.07%,2012年增幅飙升到11.48%,2014年医院改造完工后增幅为10.91%,门诊量逼近250万人次。拐点出现在2015年。当年门诊人次增幅下降为2.16%,2016年更“创纪录”地下降了0.91%。

病人减少的原因何在?闵行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杭文权一语道破:分级诊疗秩序逐渐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到中心医院就诊的病人自然适量下降。

2015年,上海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1+1+1”组合签约逐步推行(即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再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签约)。为签约市民提供便利,上海市出台了“延伸处方”、“长处方”举措,对诊断明确、用药相对固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在社区就可以实现配药、取药,配药量也从2周延长到4周。

截至2017年7月,闵行区“1+1+1”签约237225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全市签约人数排名靠前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位于闵行区中心医院周边区域,如古美社区签约29987人、莘庄社区签约24806人。2016年1月迄今,古美社区共开出“延伸处方”24894张,莘庄社区22655张,每一张处方意味着一名患者不再前往中心医院,而是直接下沉至社区就诊。加之“长处方”使复诊的间隔变长,均导致中心医院就诊人次降低。

与此相应,闵中心就诊人次下降数量前五位的心内科、中医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合计下降39255人次,占下降人次总量的73.13%;这些科室,对应的大多是“1+1+1”签约的重点人群。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就诊人次下降更为明显,达28963人次,降幅8.22%。

业内人士表示,闵行区中心医院门诊量下降,是上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取得成效的重要信号,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市卫计委统计也显示,社区用药便捷度大幅提升后,居民问诊频次有所降低:2015年全市每户籍人口问诊频次为5.86人次,去年降至5.77人次。

另据了解,随着分级诊疗进一步推进,目前上海市不少三甲医院也出现了门诊量增幅回落,如仁济医院去年门诊量同比增幅达7%,今年上半年增幅降到了1.1%。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7-07-31 lyh994

    分级诊疗,上下联动

    0

  2. 2017-07-31 184****9840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3. 2017-07-30 1ddf0692m34(暂无匿称)

    学习了,涨知识

    0

相关资讯

2015中国三甲医院门诊量排行榜出炉

鉴于之前关于国内三甲医院的日平均门诊量统计数据过于陈旧,笔者通过各大医院官网、百度搜索等途径对其进行了重新整理,希望可以为行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40家大医院床位/门诊量大汇总

在10月17日举行的第二届京津冀区域医疗发展学术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迫在眉睫,同时要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逐步压缩床位,选择部分单体规模过大的公立医院开展拆分试点。据介绍,2004年~2014年,800张及以上床位的医院从243家增长到1369家,增长4倍,年均增速达到20%。该负责人说,根据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结合目前

一大批城市二级公立医院正面临生存危机

近年来,在三级医院的巨大虹吸效应下,中国多数二级公立医院处境艰难,有的甚至濒于破产的边缘,问题有多严重呢?正在席卷全国的分级诊疗改革对于这些二级医院来说是福还是祸呢?又该如何应对?《看医界》为您带来独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