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Heart J: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之间相关性分析!

2018-01-22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无论心血管事件的基线风险如何,随访间收缩压变异性较高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并且在年轻患者和收缩压平均值较低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更强。

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特别是在高风险患者中。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 Heart 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不同风险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是否与血压变异性相关。

长期使用缬沙坦降压评估试验是一项比较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平均随访时间为4.2年。研究人员计算了就诊6个月以后超过3次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偏差(SD),并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了血压变异性位于最高和最低五分位数受试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为了分析死亡,将变异性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分析。

该研究纳入了13803例患者,1557名(11.3%)受试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1089名(7.9%)受试者死亡。SD处于最高五分位数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风险比(HR)为2.1,95%置信区间(95%CI)为1.7-2.4; P<0.0001],收缩压SD每升高5mmHg与死亡风险增加10%相关(HR为1.10,95%CI为1.04-1.17; P=0.002)。在年轻患者和收缩压较低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较强,而基线风险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相关性类似,但死亡风险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外。

由此可见,无论心血管事件的基线风险如何,随访间收缩压变异性较高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并且在年轻患者和收缩压平均值较低的患者中,这种相关性更强。

原始出处:


Maria H Mehlum,et 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fferent baseline risks. Eur Heart J.2018.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x760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Hypertension:高盐敏感性是主要特点,清晨理想收缩压<125 mmHg

近期,Hypertension杂志刊出了《改善亚洲高血压患者管理的共识文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参与了本共识的制定。

《2017 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解读

2017 年11 月13 日, 备受关注的《2017 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在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正式发布。这是自2003 年第7 届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委员会(JNC7)高血压指南发布以来,全面更新的美国官方高血压指南,与上一版指南比较,此次更新的变动非常大,包括新的高血压定义、降压阈值、血压目标值,甚至更新了血压测量方法和治疗策略。

Circulation:强化降压竟会将高血压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

2017年12月,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项数据分析,在不同低收缩压(SBP)目标的患者中,考察了患者SBP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

Hypertension:当高血压遇上糖尿病!

很多人会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多种学科中,糖尿病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血浆葡萄糖水平相对快速增长。但目前尚不知道在高血压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似的现象。现有研究人员利用随访了7年MCDS和FOS研究中的数据对有无糖尿病的患者的高血压发展过程中血压(BP)变化模式进行分析。糖尿病基础水平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预测指标(FOS,优势比 3.14;95% CI 2.17-4.54),且独立于性别、年龄、体

高血压伴肌病 您碰到过这样的病例吗?

51岁女性,因“全身酸痛乏力伴发作性胸闷4天”入院。查体血压高达184/96mmHg,血钾极低,CK和肌红蛋白明显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稍微升高,而cTnT、cTnl不高,心电图ST-T无动态演变,且患者血压很难控制。患者究竟患者何病,让常见病高血压的治疗变得如此棘手?请看专家们如何抽丝剥茧找出真凶——

胡大一:血压需综合管理 患者需全程关爱

高血压的防制除了药物与生物技术,也需通过医学整合,团队干预,对患者全程关爱。和所有非传染性疾病一样,需要“五个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