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U18∣郭剑明教授团队: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可成为肾癌靶向治疗的生物预测指标

2018-03-17 王佳骏 郭剑明 ioncology

2018年第33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18)于当地时间3月16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本届大会有多篇优秀的中国研究入选壁报展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团队“应用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肾癌TKI靶向治疗获益” 的研究也在其中。

2018年第33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18)于当地时间3月16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帷幕。本届大会有多篇优秀的中国研究入选壁报展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团队“应用中性粒细胞浸润预测肾癌TKI靶向治疗获益” 的研究也在其中。

肾细胞癌在全球发病率列成人恶性肿瘤第七,且逐年上升;在我国亦是泌尿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十余年来,酪氨酸酶抑制剂等靶向治疗在肾癌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是靶向治疗只在部分患者中起效,而且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因此,如何筛选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如何扩大免疫疗法的受众范围,是目前肾癌靶向治疗面临的瓶颈性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参与TKI治疗机制和耐药过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郭剑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EAU18摘要号:AM18-1293,第一作者王佳骏)表明,肾癌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肾癌免疫微环境的形成,参与肾癌TKI治疗耐药过程;中性粒细胞能够在临床上用于肾癌治疗方式精准选择。


本研究纳入了两个独立的研究队列,分别为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TKI靶向治疗的肾癌患者队列(TKI队列,纳入111名患者),以及在细胞因子治疗时代接受IL-2/IFN-γ治疗的队列(细胞因子治疗队列,纳入160名患者)。郭剑明教授团队通过免疫组化的技术在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中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同时应用研究者观察评分和计算机图像软件评分的方法,综合评估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

研究发现肾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数量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在45.4%的肾癌样本中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这引起了郭剑明教授团队的兴趣。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的功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参与肿瘤杀伤和肿瘤清除,但也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特定肿瘤类型中发挥促癌效应。

该研究提示,在TKI队列内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患者较差的生存期密切相关(HR, 1.776; 95%CI, 1.191-2.650; p=0.004),但是在细胞因子治疗队列中中性粒细胞与患者预后无关(HR, 1.074; 95%CI, 0.767-1.505; p=0.672)。通过后续Cox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团队进一步确认中性粒细胞与TKI治疗疗效显着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指导TKI药物的应用。对于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肾癌,TKI治疗并不优于细胞因子治疗;只有在不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的肿瘤中TKI治疗相对于细胞因子治疗有显着临床获益。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可作为肾癌靶向治疗的生物预测参考。

研究者对肾癌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并不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中性粒细胞可促进肾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并减少肾癌中杀伤性T细胞的浸润活化,降低肾癌微环境中免疫杀伤因子的水平。郭剑明教授认为,中性粒细胞对杀伤性T细胞浸润和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促进TKI治疗耐药的主要机制。


郭剑明教授介绍,本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促进肾癌免疫逃逸的功能学意义,并在临床肾癌队列中分析中性粒细胞与肾癌靶向治疗的作用,研究了中性粒细胞作为肾癌治疗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对于肾癌临床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研究团队也将继续深入探讨中性粒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及通过干预中性粒细胞延长患者生存的转化医学意义。

作者:王佳骏 郭剑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