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磁起搏器临床应用

2012-03-30 MedSci MedSci原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蔚教授介绍了抗核磁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她主要围绕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基础知识,MRI对传统起搏器的影响以及抗MRI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展开。   目前,MRI扫描对于超过2百万的美国人来说具有潜在风险或视为禁忌,因为他们带有置入式心脏装置。而MRI是无可替代的诊断癌症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段。对于大多数脑与脊髓疾病的诊断而言,几乎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式。   研究发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蔚教授介绍了抗核磁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她主要围绕核磁共振检查(MRI)的基础知识,MRI对传统起搏器的影响以及抗MRI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展开。   目前,MRI扫描对于超过2百万的美国人来说具有潜在风险或视为禁忌,因为他们带有置入式心脏装置。而MRI是无可替代的诊断癌症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段。对于大多数脑与脊髓疾病的诊断而言,几乎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式。   研究发现,50—75%的起搏器置入患者在他们置入起搏器后有可能需要进行MRI扫描。美国放射学院(ACR)与北美放射学会(RSNA)警告:MR系统产生的磁场会导致心脏起搏器发生故障,对患者产生直接危害。另外,几乎所有主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生产商网站上,都列明MRI检查是禁忌证,都推荐要避免进行MRI扫描。那么MRI扫描究竟对置入起搏系统的患者产生什么影响呢?   MRI扫描环境下传统脉冲发生器对置入起搏系统的患者产生的风险包括,1、MRI扫描时,心室过感知,抑制起搏脉冲发放,若是起搏依赖患者,则会导致死亡;2、当起搏器患者自身心率较快,黄片开关在主磁场保持关闭,发放非同步刺激脉冲,产生竞争性节律,可能诱发室速或室颤;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