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中国学者发现IgM受体或可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

2012-11-26 孙国根 健康报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课题组在日本 RIKEN 研究所,经3年攻关,找到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免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王继扬教授课题组在日本 RIKEN 研究所,经3年攻关,找到被誉为机体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体。IgM与受体结合后,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体的产生,该研究对治疗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该成果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抗体,它具有清除机体内病原体的重要功能,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的“先头部队”。IgM抗体直接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活性,不让其发病、发展,并可通过特殊途径来融解病原体,阻止感染的扩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IgM的受体,并有证据支持这一推断,但一直没有找到该受体。

  王继扬教授课题组运用基因敲除技术成功培育了一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这种小鼠在缺乏该基因的状态下,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体方面会产生何种结果。经艰辛工作,研究人员终于首次发现了该受体的基因FcμR。研究发现,外来病原体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状况,其抗体下降至正常小鼠的1/3以下。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刺激后,不但不容易被激活,反而容易造成死亡。相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体。

原始链接:

Ouchida R, Mori H, Hase K, Takatsu H, Kurosaki T, Tokuhisa T, Ohno H, Wang JY.Critical role of the IgM Fc receptor in IgM homeostasis, B-cell survival, an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Oct 2;109(40):E2699-706. doi: 10.1073/pnas.1210706109. Epub 2012 Sep 17.

作者:孙国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