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专利争夺战或尘埃落定:张锋团队取得决定性胜利

2017-02-16 佚名 生物谷

2017年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北京时间2月16日(美东时间2月15日),美国专利局审查与上诉委员会作出裁决,判定张锋(Feng Zhang)及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申请的CRISPR基因编辑专利,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者Dougna和欧洲合作者Charpentier的CRISPR发现,并不存在冲突,"no interference in fact"。这也就表


北京时间2月16日(美东时间2月15日),美国专利局审查与上诉委员会作出裁决,判定张锋(Feng Zhang)及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申请的CRISPR基因编辑专利,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者Dougna和欧洲合作者Charpentier的CRISPR发现,并不存在冲突,"no interference in fact"。这也就表明,两家的研究发现并不重复,因此张锋(Feng Zhang)与Broad研究所得以继续保留其2014年获批的CRISPR专利权;这场天价的专利争夺战,至少在当前已经结束,张锋取得了巨大胜利。

2012年,一种名为“CRISPR/Cas9”的DNA编辑技术横空出世。从那时开始,CRISPR/Cas9被用于很多生物系统中进行基因组编辑,在各大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可算是赚足了眼球。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逐渐进化,并趋于成熟,从学术界的共享走向专利申请以及商业化的道路也逐渐清晰起来。然而科学家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CRISPR/Cas9的专利申请利。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Jennifer Doudna及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研究者Emmanuelle Charpentier首先联合提出了专利申请,2012年她们首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阐明了Cas9酶可以定向切割离体DNA的特殊位点,同时于当年5月25日提交了专利申请;此时来自MIT Broad研究所及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张锋(Feng Zhang)在2013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哺乳动物机体中的应用,同时他们也于2012年12月12日提交了专利的申请。

尽管伯克利的研究小组首先提交了专利申请,但随后张锋(Feng Zhang)团队提交了加快审核专利的计划,并于2014年4月最终获得了该专利;随后来自伯克利的研究者要求对Broad研究组的最早专利以及另外11项专利进行专利干涉,2016年1月11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接受了伯克利研究小组的请求。一场围绕CRISPR-Cas9的专利大战也随之打响了,两个团队分别号称自己最先发明了这项技术,双方各执一词,整个生物界莫衷一是。

此前双方都已提交了大量文件,而他们争论的焦点不仅在于谁发明了CRISPR,还有谁首先解决了这项科技关键问题。这就是龃龉所在。伯克利认为2012年Doudna的研究发表后,任何人都能够将这一技术用于编辑真核细胞(一种人类和动物细胞)。这一技术的衍生发展显而易见,易如反掌;因此张锋(Feng Zhang)的专利缺乏法律依据。Broad研究所则认为,这绝无可能,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编辑复杂器官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张锋获得专利是实至名归。

由USPTO专利法官组成的小组会倾听来自双方的证据,以此来确定哪个团队发明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大部分的行动都将通过电话或书面文件的形式来传递实现,同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口头辩论,而且还会包含学术发明者的相关证词。来自北卡罗来纳周立大学的法学学者John Conley说道,通常专利干涉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对于我们来说很难引用更为复杂的法律,而USPTO法官小组将主要确定哪个团队是首个利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的团队,同时还应当确定哪个团队先提出的这个发明思路。整个过程可能非常混乱,在先发明主义 (first-to-invent)专利的时代,许多公司会保留发明者的原始笔记,而且当公司的某个人有某种创新性想法时,他就会记录到笔记本上,并且在未来的专利纷争中拿出来作为一定的证据,而目前很少有学术研究的实验室达到这样的高度。

在今天的裁决中,法官们认为在张锋(Feng Zhang)之前没有研究人员能够绝对地确认,CRISPR能用于有核细胞(比如人类细胞),而张锋(Feng Zhang)研究团队的发明,并非简单的扩展。因此,他们判定张锋(Feng Zhang)得以保留其专利。然而在听取裁决后,加大伯克利分校发表声明,她们表示尊重裁决,但同时也坚持认为是Dougna与Charpentier首先发明了CRISPR系统。

在专利大战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此次裁决后,Editas Medicine股价暴涨超过30%以上。迄今为止,美国专利局已经授予50项与CRISPR有关的专利,其中Broad研究所和MIT拥有15项。Broad研究所方面称,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可以用他们的技术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厂商必须付费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专利判决并不会影响CRISPR-Cas9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未来我们将会继续期待CRISPR-Cas9为人类健康做出的更多贡献。

拓展阅读:张锋相关的拓展阅读: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7-02-18 yuandd
  2. 2017-02-17 wmu姿

    厉害了我的哥

    0

  3. 2017-02-16 1dd8c52fm63(暂无匿称)

    威武!

    0

  4. 2017-02-16 dhzzm

    学习了,分亨了

    0

相关资讯

开年重磅:张锋的基因编辑公司Editas要上市了

2016年1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对外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Editas Medicine递交了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申请(S-1文件)。这意味着,仅仅创立两年有余的Editas将成为CRISPR基因编辑领域首家IPO公司。从S-1文件来看,Editas计划募集1亿美元,其中1500~2000万美元用于LCA10项目的临床前

Nature Neuroscience:张锋参与发表新综述,聚焦脑疾病

8月26日,《Nature Neuroscience》刊登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MIT-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剑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处的一篇综述文章,题为“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modeling human brain disorders in transgenic primates

拉斯克奖、引文桂冠奖相继公布,华人科学家卢煜明和张锋有机会获诺奖?

10月3日17时30分,将公布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距离现在还有11天。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昨日,汤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奖”

大牛的“家常便饭”!张锋1篇Science,“女神”1篇Nature

在基因编辑领域,Broad研究所的张锋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都是不可否认的大牛人物。尽管因专利问题已针锋相对很久,但两人在近几年取得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CNS上发表论文对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近日,这两位大牛又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新成果。一起来看看,这次他们又发现了什么吧。

CRISPR之父张锋2017年开年综述:生与死的选择

Broad研究员的CRISPR技术先锋张锋,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Eugene V. Koonin研究员合作发表了一篇综述。在文中他们指出,CRISPR-Cas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其在基因组编辑与调控中可以作为新一代的研究工具,但是CRISPR-Cas系统本身也令人着迷,尤其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免疫系统机制,可以说,CRISPR-Cas功能中最绚烂的部分就是它是唯一一种已知的,携带可遗传基因组记忆的获得性免

34岁华人科学家张锋成为麻省理工史上年轻终身教授 破钱学森纪录

张锋 中国侨网2月5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宣布晋升五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年仅34岁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张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钱学森在35岁时晋升为终身教授,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张锋如今打破钱学森的纪录,成为MIT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据了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