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 CHEM:实体器官移植后采用无探针数字PCR定量方法检测供体特异性游离DNA

2017-03-21 MedSci MedSci原创

供体特异性游离DNA(dscfDNA)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用于监测移植健康和诊断实体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然而,当前用于测量dscfDNA的方法既昂贵又费力。使用小的缺失或插入多态性(DIP)的无探针数字PCR(ddPCR)方法可以在不影响对dscfDNA的定量的同时克服这些局限。该方法被称为PHABRE-PCR(Primer to Hybridize across an Allel

近日,临床化学杂志(Clin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关于在实体器官移植后检测捐赠者特异性游离DNA的方法。

供体特异性游离DNAdscfDNA)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用于监测移植健康和诊断实体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然而,当前用于测量dscfDNA的方法既昂贵又费力。使用小的缺失或插入多态性(DIP)的无探针数字PCRddPCR)方法可以在不影响对dscfDNA的定量的同时克服这些局限。该方法被称为PHABRE-PCRPrimer to Hybridize across an Allelic BREakpoint-PCR)。通过将引物放置在能够确保高度特异性PCR扩增的等位基因断裂点结合处,然后通过无探针ddPCR对供体特异性等位基因进行绝对定量。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个肝移植接受者的dscfDNA进行连续测量。首先针对一组DIP,对捐赠者和接受者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以鉴定捐赠者特异性等位基因。然后选择能够将捐赠者特异性DNA和接受者特异性DNA区分开的的等位基因对接受者血浆中的dscfDNA进行定量。

非靶向等位基因的不扩增证实了PHABRE-PCR的高度特异性。在接受移植的接受者中,在第3dscfDNA增加,但在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的2名接受者中dscfDNA逐渐降低并在2周后稳定在低浓度。在第3名移植受者中,dscfDNA的显著增加与排斥反应的发作一致。

研究表明,PHABRE-PCR能够以高特异性及灵敏性对的dscfDNA进行定量。基于DIP的方法使得对dscfDNA的监测能够作为评估实体器官移植后移植健康的一种潜在的测量手段。

原始出处:

Su Kah Goh, Vijayaragavan Muralidharan, Alexander Dobrovic, et al. Probe-Free Digital PCR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to Measure Donor-Specific Cell-Free DNA after Solid-Organ Transplantation.CLIN CHEM. Vol. 63, Issue 3.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在我国 哪些医生可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1954年美国首例肾脏移植手术成功,开启现代人体器官移植之门。2007年,我国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自此步入法制化轨道。同年,原卫生部印发通知,明确提出组织专家严格技术准入审核,审定医师人体器官移植资质。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器官移植大国。为改进和提高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10月8日正式公布《人体器官移植医师培训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国庆长假中的9位重生者

还有两天就出院了,25岁的尿毒症患者小刘(化名)格外激动,他并不知道究竟是谁给了他“重启”美好生活的肾脏,但他心存感激:“感谢那个人,真的十分感谢。”为这一刻,他足足等了六年。 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还有8个人像他一样获得了生命的“礼物”,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19岁那年,小刘因乏力、恶心、头痛等症状去当地医院就诊,此后,被诊断为尿毒症。六年来,他靠血透

整形背后,你不知道的八大冷知识~

导语: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研究报告指出,在韩国每77人就有1人整形,比例位居世界第一,美容整形种类高达135种,每年高达70万人远赴韩国来一场“整形之旅”。整形一事古来有之,背后的故事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中国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结合更新的国内外临床证据,并参考2013年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美国感染学会(IDSA)2016年《念珠菌感染临床实践指南》、2010年《隐球菌感染临床实践指南》、2008年《曲霉菌感染临床实践指南》、2014年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学会《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侵袭性

Sci Trans Med:快速融解冷冻组织器官,或可改变目前器官移植供体紧缺现状?

研究者们最近开发出一类能够快速融化冷冻保存的人或猪样本,同时不会导致组织损伤的技术,这会帮助解决器官移植方面的样本保存问题。冷冻保存是一种通过将动物或人体的组织放置在液氮环境中,从而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组织的功能完好的技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都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保存大型组织或器官。目前,美国范围内

Development:体外“迷你器官”将如何助力新药研发?

过去10年来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在,细胞培养已经不只是传统的平面培养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可以使细胞在体外也能形成三维结构。通过3D细胞培养技术,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多种微缩版的人体器官,这包括肝、胰、胃、心、肾等等,这些“迷你”器官在体外模拟疾病过程以及测试药物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近日,《Development》杂志以专刊的形式回顾了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