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病率、治疗和相关临床结局

2018-09-04 xiangting MedSci原创

TAVR术后AF的发病率为8.4%(TF入路为4.4%,非TF入路为16.5%),出院时仅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术后AF与院内和1年死亡率、卒中风险升高相关。

这项研究目的是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房颤(AF)患者的发病率、护理模式和临床结局。

术前AF与接受TAVR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但新发AF的发病率、相关抗凝剂管理以及随后的临床结局尚不清楚。

将胸外科医师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TVT(经导管瓣膜治疗)注册与Medicare索赔联网,对2011年至2015年接受TAVR并于术后出现房颤的患者进行评估。排除TAVR前已有AF的患者。感兴趣的结局包括院内死亡率、卒中和12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和出血。然后进行多因素调整以确定伴和不伴术后新发AF患者1年结局的差异,并根据抗凝状态进行分层。

研究发现13,556名患者中有1,138名(8.4%)出现新发AF(经股动脉[TF]入路患者的4.4%,非TF入路患者的16.5%)。新发AF患者的年龄较大、以女性居多、胸外科医师协会风险评分较高、并且通常使用非TF入路。尽管CHA2DS2-VASc评分中位数为5分(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5至6),只有28.9%的新发AF患者在出院时口服抗凝药物。与术后未发生AF的患者相比,术后AF患者的院内死亡率(7.8%vs.3.4%; p<0.01)和卒中率(4.7%vs.2.0%; p<0.01)较高。1年时,新发AF患者的死亡率(校正风险比[HR]:1.37; 95%置信区间[CI]:1.19至1.59)、卒中率(调整后HR:1.50; 95%CI:1.14至1.98)和出血率更高(调整后HR:1.24; 95%CI:1.10-1.40)。新发AF、出院时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1年死亡率最高。

TAVR术后AF的发病率为8.4%(TF入路为4.4%,非TF入路为16.5%),出院时仅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术后AF与院内和1年死亡率、卒中风险升高相关。鉴于TAVR后AF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描述这一高危人群的最佳治疗策略。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angt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三联疗法增加PCI后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 全新抗血栓建议怎么说?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置入的房颤患者,寻找最佳抗血栓治疗方案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挑战。接受PCI的房颤患者理论上需要口服抗凝治疗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该疗法也被称为三联疗法,能有效降低心源性栓塞和冠状动脉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ESC2018丨伴AF的高血压患者理想血压界值及控制目标是多少?

编者按:心房颤动(AF)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的存在增加其卒中风险,但目前该类人群的最佳血压起始治疗阈值及控制目标尚不清楚。ESC 2018年会上,韩国Daehoon Kim教授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最新数据。

Circulation:监护设备关闭左心房附件并不明显增加设备相关性栓塞的发生率

对于房颤患者,用监护仪设备关闭左心房附件可预防来源于左心房附件的血栓;但是,装置的左心房面上可能会形成血栓,脱落后栓塞血管。现Srinivas R. Dukkipati等人对设备相关血栓(DRT)的发生率、预测和临床预后进行研究。所有受试者在45天和12个月时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随机对照组受试者于6个月时进行监测。研究人员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其他计划外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期间DRT的发

Circulation:房颤患者少量出血时是否需要停用抗凝药?

出血通常被认为是停用口服抗凝药(OACs)的一个指征。服用OACs的房颤患者少量出血(NB)是否需要停用OAC,又是否会导致大出血、卒中和全身性血栓(SSE)尚不明确。在前瞻性的ORBIT-AF试验(门诊房颤患者预后相关)中,研究人员甄别出6771位年满18岁的房颤患者,可参与随访。根据病历确定NB,定义为不需要就医的少量出血(如擦伤、痔疮出血)。采用多变量汇集回归模型评估在NB后180天内,NB

JAHA:房颤的诊断可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房颤和癌症均是世界上发病率高的疾病,房颤诊断与癌症后续诊断的时间关联性研究可能有助于找到是否存在共同的致病因素。本研究纳入了丹麦饮食、癌症和健康研究队列中的26222名男性和28879名女性无房颤和癌症的参与者。并对其随访至2013年,观察房颤和癌症的发病情况,男性(平均年龄为56岁)和女性(平均年龄为56岁)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7年和19.6年。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的发生与任何类型癌症的发病

Heart:已知和新型房颤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

由此可见,较高的BMI是男性房颤较强的危险因素,而NT-pro-BNP、尿酸和胱抑素-C升高与女性房颤风险更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