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亚太心血管介入治疗全瞻

2012-03-30 MedSci MedSci原创

     大会共同主席Martin B Leon   在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的全体大会以庆祝亚太地区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学新兴中心为主题。基于此,在大会共同主席Martin B Leon的主持下,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来自亚太10个国家或地区(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的专家共同讨论了亚太地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现状、变化趋势、

  inserted image

  大会共同主席Martin B Leon

  在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的全体大会以庆祝亚太地区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学新兴中心为主题。基于此,在大会共同主席Martin B Leon的主持下,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来自亚太10个国家或地区(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的专家共同讨论了亚太地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现状、变化趋势、差异及其原因。

  1、2011年各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5年发展数量及变化

  统计表明,2011年亚太10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PCI例数总共912100例,5年平均增长达77%。其中,实施PCI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为332992例,其次为日本和印度;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分别增长264%和196%。但是,各国的增长情况差异很大。

  高润霖院士指出,尽管中国贡献了最多的PCI病例数,但如果考虑人口因素,每百万人的PCI数量仅2例,仍旧需要进一步发展。有专家指出,亚太地区PCI发展较快的另一原因也可能与文化有关,比起手术来,患者更愿意接受PCI。

  2、各国开展PCI的导管室数量

  10个国家和地区总共有3392个导管室,日本的导管室数量达到1700个,这一数字接近美国的2000个,中国也有1053个导管室开展PCI。日本专家Masahiko Ochiai表示,导管室的增多可使几乎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能够接受直接PCI治疗,但缺点是很多导管室每年实施的PCI例数很少,难以积累经验。

  对于中国的导管室数量,高院士指出,我国的导管室不应再增多了,因为在这1053个导管室中,仅53个每年能够实施超过1000例PCI,很多导管室每年实施的PCI例数甚至不足100例。目前最迫切的不是增加导管室数目,而是改善PCI的质量和质控。

  3、介入专科培训项目

  除了印度和日本,其他8个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由政府组织的介入医师专科培训和资质认定,我国介入医师的培训和管理已越来越正规。

  4、STEMI患者占所有接受PCI患者中的比例

  亚太10个国家和地区的PCI病例中平均15.6%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韩国这一比例最高,为37%,中国和新加坡次之,分别为24.4%和25.6%,印度尼西亚最低,仅5%。印度尼西亚专家Robaayah Zambahari指出,患者转运影响了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时间,印度尼西亚STEMI患者行PCI比例低的原因就在于转运时间太长。

  5、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对比

  在10个国家和地区中,平均42.9%的介入治疗为经桡动脉途径,平均57.1%为经股动脉途径。中国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例最高,为76.1%。高院士表示,中国患者更愿意选择经桡动脉途径,中国的介入医生这方面的培训也比较多,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经桡动脉途径的比例达90%。

  6、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比例

  亚太10个国家和地区应用DES的比例平均为69.1%。韩国和中国最高,分别为95%和91.4%。对于中国的情况,高院士指出,首先是厂家提供的裸金属支架(BMS)数量不足,在一些小医院,实施的PCI病例数很少,但如置入BMS支架,也需要准备全套的BMS支架,但厂家并不支持;另一个原因是价格,BMS支架和DES支架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差异,患者会优先选择DES。

  7、PCI中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应用比例

  应用IVUS或OCT的比例差异非常大,尽管平均比例为25.3%,但日本和韩国都达到了80%,中国香港也有51%,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非常低,中国仅2.5%。

  8、进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的PCI患者比例

  平均为8.0%,地区差异也很大。中国香港和韩国均达到了20%,新加坡为15%,日本尽管多数人都进行IVUS或OCT检查,但检测FFR的比例仅5.9%。中国这一比例仅0.7%。

  9、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操作现况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做,但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未来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发展。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