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心理危险因素

2019-12-03 神经心理科吴志国主任 健康号

近年来,“抑郁症”、“自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从明星到普通人、从成年人到青少年。抑郁症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

近年来,“抑郁症”、“自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从明星到普通人、从成年人到青少年。抑郁症目前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

心理社会应激与自杀行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可能是独立发生的,而是通过某种中介作用相联系,毕竟并不是所有经历应激的人都会自杀。因此,只有结合自杀者的个人特质进行分析,将易致自杀的各种危险因素综合起来,才有可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自杀现象。

同自杀行为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某些特定的气质、人格特质、心理易感性和认知及应对方式等,这些心理因素常常导致个体以负性的方式应对所感受到的应激,换句话说,心理因素是连接应激和自杀的桥梁,这也是上述心理学成分的共同作用通路。国内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自杀者性格内向,感情相对脆弱,往往经受不起情感变化的强烈刺激,有时对正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刺激就可能导致其情感的爆发,而产生自杀企图行为。

在青年人中,大量的心理因素同自杀高风险有关,包括低自尊、绝望感、外倾性格、神经质、控制能力差、冲动及冲动性暴力攻击行为、自我意识不良、社会隔离和认知模式僵化等。成年人与自杀行为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绝望感、神经质、焦虑素质、羞怯、认知模式僵化、冲动性、攻击性和过于强烈的自我独立性。有自杀行为的老年人常有绝望感、认知模式僵化、适应功能差、固步自封以及武断的个人行为方式等心理特质。上述人格特质常有根深蒂固”的特点,相对难以改变,往往阻碍自杀干预工作的进行。.

在上述心理成分中,绝望感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绝望感同自杀观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有着+分密切的关联,关联程度甚至超过抑郁症对自杀的影响,同时也是自杀的一个可预测因素。绝望感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但是做为-种稳定的心理特质,绝望感可能是独立于抑郁症之外的,并且可以同时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之中。这提示对自杀者除了需要进行精神疾病状况评估和治疗,还需要对其绝望感进行独立的评估和处理。

冲动性和或攻击性和神经质(包括抑郁和退缩素质)这两种气质类型同自杀高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青年人和成年人的自杀风险增加,在自杀者中这些可能与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无关,而可能与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及品行障碍、酒精和物质滥用、冲动性行为、过度猎奇行为和童年期创伤经历有关。

作者:神经心理科吴志国主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19-12-04 txqjm

    谢谢了,学习

    0

相关资讯

Lancet Psychiatry:影响后代自杀风险的围产期因素研究

研究表明,产前和围产期部分因素与后继生命过程中自杀风险增加有关

噩梦可引起青少年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

自杀尝试和非自杀性自伤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中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不以死亡为目的,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常常伴有一种迫切感与渴求感。

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 你永远不要成为其中一个

Chapter 1Chapter 1“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10点54分,“走饭”使用时光机发了她最后一条微博。3月19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发布警方通报,确认“走饭”已死于自杀。“走饭”本名马洁,是一位90后南京高校学生,于3月17日凌晨自杀。她选择使用时光机定时发送最后一条微博,让人无法穿越时空挽救她。

Ann Neurol:抗癫痫药和自杀

由此可见,使用抗癫痫药会增加自杀风险。该发现不支持在随机试验中确定的使用抗癫痫药治疗后自杀的风险是由先前的自杀倾向或家族性精神病易感性来解释的。与使用抗癫痫药有关的自杀额外风险通常较低,应与治疗益处相权衡。

NEJM:美国实习医生心理健康状态研究

研究发现,实习医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值得关注,特别是女性实习医生

Lancet psychiat:自残后的自杀风险

自残是随后自杀的最强风险因素,但风险可能会改变。Geulayov等人根据患者的特征、自残的方式和地区层面的社会经济剥夺变化来比较自残在出院后的自杀风险,并根据就诊后的时间来预估自杀的发生率。本研究是在英国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招募于200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非致死性自残后就诊的年满15岁的个体。通过系统监测获得自杀方式的信息。社会经济剥夺水平基于描述患者居住区域的多重贫困指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