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紫杉醇洗脱球囊支架、普通球囊支架和粥样斑块切除术在股动脉疾病治疗中的比较性研究

2017-06-06 MedSci MedSci原创

股动脉粥样硬化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较普遍。目前,紫杉醇洗脱球囊成形术、支架置入和定向斑块旋切术(DA)为股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这些治疗手段效果的比较尚未明确。

股动脉粥样硬化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较普遍。目前,紫杉醇洗脱球囊成形术、支架置入和定向斑块旋切术(DA)为股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这些治疗手段效果的比较尚未明确。

本研究将155例浅表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的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BA)与支架置入组(n=52),紫杉醇洗脱球囊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入组(n=48)和定向斑块旋切术组(n=55)。主要终点事件是治疗6个月后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其他终点事件包括治疗后6个月和24个月的靶病变血运重建、血栓形成、截肢、再狭窄和全因死亡。

所有治疗组的基线和病变特征相似,平均病变长度为65.9±46.8 mm,总阻塞率为56%。在接受治疗后6个月,紫杉醇组的血管狭窄率(34±31%)要显着低于普通球囊组(56±29%, P=0.009)和DA组(55±29%, P=0.007),同样地,血管再狭窄率在紫杉醇组中也最低。在治疗后24个月,紫杉醇组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风险要显着低于普通球囊组和DA组。在血栓形成和死亡率方面,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没有患者截肢。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百分比和治疗后24个月内靶病变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方面,紫杉醇洗脱球囊支架置入术对浅表股动脉疾病治疗的效果要优于普通球囊支架置入术和定向斑块旋切术(DA)。

原始出处:
Doi: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5329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生物可吸收支架和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在冠脉介入中疗效的比较性研究

冠心病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随着从球囊血管成形术、裸金属支架植入到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疗效逐渐提高。最近,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Circulation》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比较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和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EE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Circulation:生物可吸收支架和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的比较性研究

冠心病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随着从球囊血管成形术、裸金属支架植入到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疗效逐渐提高。最近,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Circulation》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比较了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和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EE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Circulation:Traf2通过抑制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治疗心衰和心脏病理重塑中起到重要作用!

程序性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坏死和程序性坏死,在缺血性心脏损伤、病理性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尽管细胞凋亡和线粒体介导的坏死信号传导已经比较明确,但人心脏程序性坏死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尚远未阐明。

JACC:孕期不同方案的抗凝治疗对置入有机械性瓣膜的孕母和胎儿的影响不同!

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可以通过瓣膜置换术治疗恢复正常功能,机械性瓣膜的置入需要接受抗凝治疗。但是孕期的机械性瓣膜的抗凝治疗较特殊,不恰当的治疗可能对孕母和胎儿造成一定的危险。近日,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JACC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孕期机械性瓣膜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影响的荟萃分析。

JACC: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非合并心衰的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吗?

目前,对于不合并心衰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是否能降低死亡率尚未形成定论。今日,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JACC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β-受体阻滞剂与非合并心衰(HF)或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之间关系的大型临床研究。

CIRC RES:首次在表观遗传水平系统证实血液免疫细胞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功能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该过程中表观遗传是否对血液免疫细胞有调控作用尚属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