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Charcot-Leyden晶体形成与胞外诱捕细胞死亡密切相关

2018-08-31 MedSci MedSci原创

在人体组织中很少发生蛋白质结晶。早在150年前,就在各种嗜酸性粒细胞疾病中都发现了Charcot-Leyden晶体(CLCs),但目前为止我们依然不知道CLC是如何形成。在本研究中,Shigeharu Ueki等人发现在各种炎症组织中所观察到的CLCs与无颗粒的嗜酸性细胞和核膜/质膜崩解以及丝状染色体释放(细胞外陷阱)密切相关;胞外诱捕细胞死亡(ETosis)的调控通路的典型形态。在嗜酸性细胞ET

在人体组织中很少发生蛋白质结晶。早在150年前,就在各种嗜酸性粒细胞疾病中都发现了Charcot-Leyden晶体(CLCs),但目前为止我们依然不知道CLC是如何形成。

在本研究中,Shigeharu Ueki等人发现在各种炎症组织中所观察到的CLCs与无颗粒的嗜酸性细胞和核膜/质膜崩解以及丝状染色体释放(细胞外陷阱)密切相关;胞外诱捕细胞死亡(ETosis)的调控通路的典型形态。

在嗜酸性细胞ETosis过程中,异常定位的细胞质和核周CLC蛋白(半乳凝素-10)均重新均与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利用延时成像技术可观察到细胞浆内快速形成CLCs(1-2min)。

质膜破裂使细胞内形成的CLCs和可溶性半乳凝素-10释放到细胞外,进一步促进胞外CLCs的形成,同时排出游离的完整的颗粒和细胞外诱捕器。CLC形成和半乳凝素-10释放依赖于NADPH氧化酶。据了解,这是首次证明了CLCs自然形成与某一生理过程相关(如ETosis)。

本研究表明半乳凝素-10胞内定位和释放的动态改变可促进体内CLC形成,提示CLC/半乳凝素-10或可作为ETosis的指示物。

原始出处:

Shigeharu Ueki,et al. Charcot-Leyden crystal form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cell death. Blood  2018  :blood-2018-04-842260;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8-04-842260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