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瞄”上年轻人,病因你知道吗?

2018-07-16 人间世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是通过介绍一例年轻卒中患者,让大家认识到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利”,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要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与后续治疗方案。

在大家的印象里,卒中似乎是一个老年病。

然而,近几年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纵然与各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息息相关,但也要警惕一些特殊病因。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遇见的病例。

病例简介

患者35岁男性,因左臂麻木、乏力就诊于外院。

头部MRI平扫:脑内缺血、双侧额叶亚急性期梗死灶;颅内血管CT、双侧颈动脉、动态心电图及易栓筛查均未见异常。

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可疑卵圆孔未闭。后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确诊卵圆孔未闭,见图1。

图1: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卵圆孔未闭

对比增强经颅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阳性结果,提示右向左分流,见图2。


图2:对比增强经颅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结果阳性,提示右向左分流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基础病,否认饮酒与吸烟;日常生活规律,坚持锻炼。此次入院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是否需行介入封堵治疗。

首先,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血液的正常通道。但是,新生儿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增大,卵圆孔会发生功能性闭合,在1年内达到解剖性闭合。若年龄>3岁卵圆孔仍未闭合,就叫做卵圆孔未闭。

该患者35岁,考虑卵圆孔未闭诊断成立。

一般而言,左心房压力比右心房高3-5 mmHg,多为左向右分流,似乎不应该发生体循环栓塞。但是,在突然咳嗽、憋气(类似Valsalva动作)或合并肺动脉高压等短暂或慢性右房压力升高超过左心房压力,也会出现右向左分流,而这是卵圆孔未闭发生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那么,卵圆孔未闭与卒中有关系吗?

卵圆孔未闭是非常常见的,成年人的发生率高达25%,但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且长期以来也认为卵圆孔未闭无明显临床意义。

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1986年首次在活体上用超声检查清晰地显示,未闭卵圆孔处骑跨的血栓,使得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的关系被广泛关注。随后一些观察性研究也发现,在隐源性卒中或年轻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高达5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逐渐认为卵圆孔未闭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回到这个年轻的患者,需要考虑卵圆孔未闭导致卒中这一可能的。

如何评估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的关联性?

因卵圆孔未闭发生率较高,而卒中好发人群又逐渐年轻化。那么,这个卵圆孔未闭究竟是一个无关的过客,还是潜伏的凶手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临床危险因素和解剖学危险因素等两方面进行评估:

临床危险因素包括:①年龄<65岁;②长时间的空中旅行或自动驾驶;③长期制动;④脑梗死前有类似Valsalva 动作,如体力活动后、洗浴或抬重物等;⑤中心静脉置管后出现脑栓塞症状;⑥同时体循环和肺循环栓塞;⑦CT/MRI显示多发缺血性病灶;⑧其他:有偏头痛、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等。

解剖学危险因素包括:卵圆孔未闭较大、长隧道、静息右向左分流或大量右向左分流,合并房间隔瘤、合并下腔静脉瓣>10 mm等。

在排除其他脑栓塞的病因,这些临床危险因素和解剖学危险因素越多,就意味着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的相关性就越大。

回到这个患者,他年龄<65岁、影像学提示多发缺血梗塞灶、超声造影示大量右向左分流、未发现其他引起卒中的病因,应考虑卵圆孔未闭与卒中的相关性还是比较高的。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否需要呢?

最后就是临床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该患者就诊的目的——是否需要介入封堵治疗?

目前,关于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主要有:

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卵圆孔未闭,有1个或多个解剖学高危因素;

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卵圆孔未闭,有中~大量右向左分流,合并1个或多个临床高危因素;

卵圆孔未闭相关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有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不适宜抗凝治疗者;

卵圆孔未闭相关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仍有复发;

隐源性卒中或外周栓塞合并卵圆孔未闭,有右心或植入器械表面血栓。

回到这个年轻的患者,具有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同时有临床危险因素和解剖学危险因素,显然是满足介入封堵术的指征,建议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

本文是通过介绍一例年轻卒中患者,让大家认识到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利”,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要积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与后续治疗方案。

作者:人间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8-07-17 健健

    卒中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病,溶栓,取栓等血管内治疗也很成熟,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问题有待认知!

    0

  2. 2018-07-16 易水河

    触目惊心

    0

  3. 2018-07-16 天地飞扬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Stroke:急性缺血性卒中后 抗凝治疗继续还是停止?

2018年6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由荷兰学者进行的事后分析,考察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继续或或停止抗凝治疗对患者结局的影响,以帮助临床医师决断“停止还是继续”这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JCEM: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卒中患者骨质疏松症以及骨折风险降低有关

由此可见,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卒中患者骨质疏松症、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的风险降低有关。

卒中医疗质量改进之——血管内治疗及其患者管理

6月29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开幕,从各地赶来的与会者忙碌地穿梭于各大会场,学习热情高涨,“卒中医疗质量改进——二级预防从量变到质变”专场就在这一天的下午举行。

Circulation:9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预测卒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口服抗凝药(OACs)预防卒中是治疗房颤(AF)的基础。但是,目前关于90岁及以上患者应用OACs的数据相对匮乏。现有研究人员对AF老年患者(≥90岁)应用OAC治疗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ICH)的风险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台湾健康保险数据库。在未进行过抗血栓治疗(1996-2011年)的90岁及以上的11064位AF患者和14658位对照中对比缺血性卒中和ICH的风险。将AF患者

JACC:利伐沙班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

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的有效性已经取得验证,但大型前瞻性探究DOACs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尚缺乏。本研究纳入了XANTUS和XANAP临床研究中的接受利伐沙班治疗预防卒中的房颤患者,随访时间为1年,主要终点事件是大出血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是血栓栓塞事件和非大出血事件。最终共纳入11121名患者(平均年龄为70.5 ± 10.5,女性占42.9

Lancet Neurol:脑出血高风险者如何选用抗血小板和降脂药物?

卒中是全球的重要健康问题,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卒中死亡率高于非亚洲国家。并且卒中的主要病因和机制也不相同,亚洲人比白种人更容易发生脑出血。此外,小血管闭塞性疾病也更常见于亚洲人,心源性卒中更常见于白色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