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Cardiovasc Inte:瓣膜-动脉阻抗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长期生活质量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2020-01-16 xiangting MedSci原创

一半的患者可见Zva升高,并预测长期QOL和EP不良。TAVR后1年,Zva升高的患病率为21%,但仍与QOL/EP不良相关。

在主动脉瓣狭窄中,瓣膜-动脉阻抗(Zva)可以估算总的左心室后负荷(瓣膜和动脉成分)。这项研究探讨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1年后Zva≥5 vs <5 mmHg mL1 m2)与生活质量(QOL)和运动表现(EP)的关联。

研究队列包括250TAVR患者,使用EuroQOL-5维健康量表对基线Zva和随访QOL进行前瞻性评估。使用与日常活动有关的问卷对192TAVR术后存活≥1年的患者进行EP评估。124名患者有可用的1Zva,使用1Zva研究Zva变化(基线至1年)对QOL/EP的影响。

125名患者(50%)基线Zva升高。中位28个月时(IQR17–40),基线Zva升高患者的活动能力(88vs 71%;P = 0.004)、自我护理(40vs 25%;P = 0.019)和独立日常活动的受限更明显(洗澡:53vs 38%,P = 0.030;步行100米:76vs 54%,P = 0.001;步行爬楼:74vs 54%,P= 0.011)。通过多因素分析,Zva升高预测QOLEuroQOL-5-实用指数较低,优势比1.98 CI1.15-3.41)和EP不良(≥3种日常活动受限,优势比2.55 CI 1.41–4.62)。TAVR后,Zva升高的患者比例从50%下降到21%,并在1年时仍保持21%,与Zva<5 mmHg mL1 m2的患者相比,Zva升高与活动能力、自我护理和日常活动受限更明显相关。

一半的患者可见Zva升高,并预测长期QOLEP不良。TAVR1年,Zva升高的患病率为21%,但仍与QOL/EP不良相关。

原始出处:

Rutger-Jan Nuis. Impact of Valvulo-Arterial Impedance on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Cir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15 January 2020.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angt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抗栓仍靠经验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治疗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脑卒中与出血作为TAVR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何制定兼顾二者风险的抗栓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irculation:球囊扩张与自扩张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比较

这项研究表明与BE-THV相比,使用SE-THV与PVR风险较高、院内和2年死亡率较高相关。

Circ:Cardiovasc Inte:利用30天连续动态监测识别TAVR后的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对于没有标准TAVR后起搏指征但仍有AVB潜在风险的患者,30天的监测策略可以确定需要永久起搏的其他患者。

JAMA Cardiol:使用90天死亡率vs 30天死亡率作为经导管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结局的质量指标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与90天死亡率相比,根据30天死亡率评估医院的表现会低估结局,因此即使经过风险调整,仍会歪曲TAVR和SAVR后的机构表现。

NEJM: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利伐沙班的疗效

由此可见,在成功进行TAVR后没有明确口服抗凝适应症的患者中,与基于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相比,每天服用10mg利伐沙班的治疗策略与更高的死亡或血栓栓塞并发症风险和更高的出血风险相关。

Circ:Cardiovasc Inte: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时间趋势以及相关结局

在美国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中,血管并发症和院内出血事件很常见,但其发生率随时间有所下降,并且各地医院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很大。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均与短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包括全因死亡率)较差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