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中国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毒免疫调控新机制

2015-07-17 佚名 上海巴斯德所

6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孟广勋课题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课题组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Reciprocal Regulation between Enterovirus 71 and the NLRP3 Inflammasome”(肠道病毒71型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互调控作用研究)。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重要天然免疫分子NLR

6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孟广勋课题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课题组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Reciprocal Regulation between Enterovirus 71 and the NLRP3 Inflammasome”(肠道病毒71型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互调控作用研究)。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重要天然免疫分子NLRP3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中的保护作用以及EV71通过其编码的蛋白酶切割NLRP3的互作机制。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原,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儿和低龄儿童,感染后可引起肺水肿和脑炎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健康。目前,对于EV71感染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 
  
NLRP3炎症小体是以NLRP3、ASC、Caspase-1为核心蛋白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主要功能是识别外源感染和内部损伤等危险信号,诱导多效性细胞因子IL-1b和IL-18的分泌。NLRP3炎症小体广泛参与多种病原体的识别,但其在EV71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天然免疫课题组研究生王洪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雷晓波博士等在孟广勋研究员和王健伟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了NLRP3炎症小体缺失的小鼠感染EV71后疾病程度明显比野生型小鼠严重,说明NLRP3炎症小体在EV71感染过程中对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体外实验也证明了EV71能够在髓系细胞上激活NLRP3炎症小体并诱导IL-1b 分泌。此外,EV71在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同时,也能通过其编码的蛋白酶2A和3C切割NLRP3来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该项研究成果揭示了EV71与NLRP3炎症小体的对抗调控机制,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靶标。 
    
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冷启彬研究员和黄忠研究员的协助,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经费支持。



图1.  A,3日龄WT、Nlrp3-/-、Asc-/-和Caspase1-/-小鼠颅内注射EV71后,连续15天小鼠的疾病程度曲线. B,THP-1细胞在用不同浓度病毒、不同时间感染后,细胞上清中IL-1β的含量. C,293细胞中共表达NLRP3与EV71病毒蛋白2A、2A突变体(C110A)、3C或3C突变体(C147S)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被切割的NLRP3.
 


图2.  EV71在髓系细胞中的复制激活NLRP3炎症小体;EV71也能通过其编码的蛋白酶2A和3C切割NLRP3,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原始出处:

Hongbin Wang, Xiaobo Lei, Xia Xiao,et al.Reciprocal Regulation between Enterovirus 71 and the NLRP3 Inflammasome.Cell Reperts.Volume 12, Issue 1, p42–48, 7 July 2015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温州又一幼儿园幼儿大面积发烧 已确诊3例手足口病

  中新网温州6月6日电(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邵思翊)日前,浙江温州文成县百丈漈镇幼儿园因教室通风不畅,导致班级大面积幼儿高烧。6日,记者获悉,温州鹿城区吉的堡幼儿园幼2班又出现部分幼儿发烧。鹿城区疾控中心向记者确认,该幼儿园幼儿发烧的原因是个别学生感染了手足口病,目前已经确诊3例。疾控中心已要求该班级于6月3日起停课10天,幼儿园做好晨检、消毒工作。   4日,浙江温州鹿城区吉的堡幼儿园幼2

PLoS ONE:手足口病病毒EV71 C4亚型基因工程疫苗初步研制成功

近日,国际学术刊物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苏志国课题组关于肠道病毒71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合作研究成果。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潜伏期为2至7天,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者可引起脑干脑炎、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并造成死亡。2012年,我国内地共有2,198,442个报告病例,

NEJM:3期临床试验证实中国手足口病疫苗安全有效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或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2008年EV71病毒在中国流行,共造成49万人感染,126人死亡。这些感染和死亡病例集中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目前世界上尚无针对EV71病毒的特异性疫苗。 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基于Vero细胞、以氢氧化铝为佐剂的EV71灭活疫苗。1期和2期临

Lancet Infect Dis:中国的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

Vaccine:手足口病双价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

手足口病产生于20世纪中期,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于婴幼儿的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近几年,疫情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爆发,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隐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手足口病预防性疫苗也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诊断和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手足口病预防建议

5月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作为一种病毒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儿和5岁以下的儿童,但大龄儿童和成人也可患上此病。虽无疫苗预防,但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减少患病风险。 近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手足口病的相关预防建议,全文于6月6日在线发布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初始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咽喉疼痛及身体不适感。发热1-2后,咽喉的疼痛可进展至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