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横跨10余年中国研究:四联根除策略安全有效

2024-08-13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参与者,胃癌发病率有所降低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开展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根除可作为预防胃癌的公共卫生策略。

幽门螺杆菌全球感染率高达50%,其与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既往临床试验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风险,但关于“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策略的有效性,仍需要在大规模、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来证明。此外, 由于缺乏大型随机试验证据,当前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益处是否超过潜在危害,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近日,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中国研究(MITS)填补了上述证据空白,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参与者,胃癌发病率有所降低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开展对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根除可作为预防胃癌的公共卫生策略。

图片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这是一项于2011年在山东临朐县(中国胃癌高发地区)开展的大规模、以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目的在于了解与幽门螺杆菌治疗相关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明确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发病率的影响,填补当前相关证据的空白。研究纳入临朐县当地男性或非妊娠、哺乳期的女性,年龄在25~54岁的参与者,共17万多例。

幽门螺杆菌阳性参与者接受10天的四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4.7万例,奥美拉唑+四环素+甲硝唑+枸橼酸铋钾)或症状缓解治疗(4.6万例,出于盲法保护,给予参与者与四环素、甲硝唑外观相似的安慰剂,以及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研究表示,采用症状缓解治疗,而非安慰剂,主要是考虑到MITS试验是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的大规模试验,而奥美拉唑和枸橼酸铋钾或有助于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消除炎症和恢复受损胃黏膜等作用。治疗45天后,两组接受13C呼气试验,以明确是否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

接受治疗的参与者整体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72.9%,接受缓解治疗的参与者中15.1%治疗后幽门螺杆菌阴性。女性、不吸烟和不饮酒者更少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且即使是阳性,成功根除的可能性也更

随访11.8年间,研究人员共记录到1035例胃癌病例,其中接受幽门螺杆菌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的分别有354例和399例,幽门螺杆菌阴性参与者282例。90.3%的胃癌为非贲门胃癌,以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96.8%)。

相比于接受症状缓解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参与者:

  • 未校正潜在影响因素,仅用于随机化分组时,接受根除治疗的参与者胃癌发病率降低了14%(HR=0.86,95%CI:0.74~0.99)。校正潜在影响因素后,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HR=0.87,95%CI:0.75~1.00)。每14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参与者接受治疗,则可预防1例胃癌的发生,而96例参与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成功根除,可预防1例胃癌的发生

  • 幽门螺杆菌阴性参与者胃癌发病率降低了54%(HR=0.46,95%CI:0.39~0.53)。

  • 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失败者胃癌风险并未降低(HR=1.02,95%CI:0.83~1.26)。

图片

▲不同情况参与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癌累积发病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绿色:幽门螺杆菌阴性参与者;红色:采取症状缓解治疗的参与者;紫色:采取根除治疗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共记录到471例胃癌死亡病例,从具体情况来看:

  • 相比于幽门螺杆菌阳性参与者,阴性参与者胃癌死亡风险降低了47%(HR=0.53,95%CI:0.43~0.66)。

  • 相比于接受症状缓解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参与者,接受根除治疗的参与者(HR=0.89,95%CI:0.72~1.11)、成功根除的参与者(HR=0.81,95%CI:0.63~1.05)可观察到胃癌死亡率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安全性方面,为期10天的治疗期间,共有1345例参与者报告了中度不良反应,其中接受根除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的参与者中分别有915例(1.8%)和430例(0.9%)。研究人员未在整个治疗期间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相比于奥美拉唑+枸橼酸泌钾的症状缓解策略,四联根除策略整体是有效的,可将胃癌发生风险降低14%,且对于成功根除的参与者,胃癌风险可降低19%

参考资料

[1]Pan, KF., Li, WQ., Zhang, L. et al.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by community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at Med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153-w

作者:医学新视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衡道丨干货】2024版CSCO胃癌指南更新,国内外权威共识指南中的胃癌病理诊断有何异同?

《2024 CSCO胃癌诊疗指南》已正式颁布,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本文通过与NCCN指南对比,对2024版CSCO胃癌指南中的病理诊断与分子诊断部分内容进行了汇总介绍。

Adv Sci:南方医科大学李勇等团队合作揭示了KDM3A作为提高胃癌免疫治疗治疗靶点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基于公开获取的胃癌患者单细胞和大量RNA测序数据进行富集分析,发现肿瘤内生性干扰素(IFN)在TME调控中发挥核心作用。

胃癌新疗法: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抑制体内CD1d阳性肿瘤增殖,刺激细胞因子分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近年来,人们发现iNKT细胞能够强烈刺激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过程主要由iNKT细胞配体——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α-GalCer)所介导。

问诊分析:胃癌单纯免疫治疗后短期内出现肺部实性病灶,转移了吗?

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是胃癌治疗后(未手术,仅免疫治疗)。但随访过程中在短时间内检出肺部阴影,影像上很像恶性,到底会不会是新发肺癌,还是胃癌转移呢?

Gastric Cancer:患有胃癌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对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可控风险因素的管理,制定综合的、长期的随访计划,尽可能降低这些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Sci Rep:AF1q有望成为胃癌复发的关键性生物标志物

胃癌手术切除是“治愈”金标准方法,然而超过40%的患者术后两年内可能有复发风险。研究人员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报告,发现一种名为AF1q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胃癌患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