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J Med Res:房颤患者HbA1c≥6.1%左房血栓形成风险增74%

2017-04-28 佚名 中国循环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Kuang Rong-Ren等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代表血糖长期代谢状态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可能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HbA1c≥6.1%的房颤患者应警惕左房血栓形成。 在该研究中,115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7例(7.5%)查出有左房血栓或处于血栓前状态(即超声自发显影)。 有左房血栓或处于血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Kuang Rong-Ren等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代表血糖长期代谢状态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可能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HbA1c≥6.1%的房颤患者应警惕左房血栓形成。
 
在该研究中,115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7例(7.5%)查出有左房血栓或处于血栓前状态(即超声自发显影)。
 
有左房血栓或处于血栓前状态的患者的平均HbA1c水平为6.13%,明显高于其余患者(5.89%)。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HbA1c预测左房血栓形成或血栓前状态的最佳阈值为6.1%。HbA1c≥6.1%的房颤患者出现左房血栓或血栓前状态的风险较HbA1c较低的房颤患者增加74%。
 
研究者指出,许多研究显示,HbA1c水平升高与血栓栓塞事件有关,可能与其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小板高反应性、血液高凝状态、纤溶受损有关。
 
作者认为,为了预防左房血栓或血栓前状态,房颤患者尤其HbA1c≥6.1%的患者需要控制HbA1c水平,可通过控制营养、加强运动甚至药物降糖等手段进行预防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m Heart J:贫血是否增加抗凝的房颤患者出血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房颤(AF)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贫血是否会增加这些结局的风险呢?2017年3月,发表在《Am Heart J》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抗凝的房颤患者中,慢性贫血与较高的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但与卒中无关。

JAMA: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中普遍存在卒中前治疗性抗凝不足

抗血栓治疗可以预防心房颤动(AF)患者的卒中。2017年3月,发表在《JAMA》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中,卒中前治疗性抗凝不足普遍存在。重要性:抗栓治疗可以预防心房颤动(AF)患者的卒中,但在社区实践中常常未被充分使用。目的:考察已知AF病史的患者,卒中前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栓治疗而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并确定先前抗栓治疗与卒中严重程度和住院结局的关系。设计、环境和受试者:

Heart:心房颤动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程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ApHCM患者中,房颤是常见的,并且与相当大卒中和死亡风险有关,这表明应该对ApHCM患者的AF进行精心管理。

JAHA:房颤患者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的安全性和疗效比较!

由此可见,相比于达比加群治疗,利伐沙班治疗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JACC:预防房颤,有十大手段!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杜昕、董建增和马长生教授等在JACC杂志发表综述,认为在人群层面对以下10个问题进行管理,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发生。

J Am Heart Assoc:房颤后华法林抗凝:肾功能不全是否影响结局?

肾功能不全是否会为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带来较差的抗凝控制?是否影响相关结局?2017年3月,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新诊断为房颤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初始华法林后治疗窗内时间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