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AI深度学习干细胞,大数据预测疾病模型

2017-04-08 Millie 药明康德

对于干细胞生物学家来说,他们一直以来怀疑猜测两个遗传物质上克隆的干细胞是否完全相同。近日,这一生物学领域的惊人多样性现象在西雅图得以进一步确认——6000多张荧光标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图片揭示了大量丰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信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于干细胞生物学家来说,他们一直以来怀疑猜测两个遗传物质上克隆的干细胞是否完全相同。近日,这一生物学领域的惊人多样性现象在西雅图得以

对于干细胞生物学家来说,他们一直以来怀疑猜测两个遗传物质上克隆的干细胞是否完全相同。近日,这一生物学领域的惊人多样性现象在西雅图得以进一步确认——6000多张荧光标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图片揭示了大量丰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信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对于干细胞生物学家来说,他们一直以来怀疑猜测两个遗传物质上克隆的干细胞是否完全相同。近日,这一生物学领域的惊人多样性现象在西雅图得以进一步确认——6000多张荧光标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图片揭示了大量丰富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信息。

2017年4月5日,艾伦研究所(The Allen Institute)旗下的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The Allen Institute for Cell Science)宣布推出了“Allen Cell Explorer”: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门户工具,首个可窥察人体细胞的动态数字化窗口。该网站整合了大型3D成像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和CRISPR基因编辑,该系统创建了可视化的细胞组织预测模型和其他一系列强大工具。此外,这一门户网站兼共享平台将允许研究人员预测可能预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细胞布局变化。

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Rick Horwitz博士表示,这一前所未有的工具可能通过揭示细胞结构层面意想不到的数据结果,加速干细胞研究、癌症研究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他说道:“细胞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成千上万的相互作用部件,一起协调工作来驱动和调节细胞结构及行为。我们非常兴奋地推出Allen Cell Explorer网站,并与全球科学界共享我们宏大的细胞数据、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像以及预测模型等等。”

产生Allen Cell Explorer的流程(图片来源: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

该项目开始于大约一年之前,Horwitz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将成年皮肤细胞重新编程成未分化的胚胎阶段状态,然后他们使用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中插入荧光蛋白“标签”,使得细胞内结构发光。这些基因包括了编码细胞内肌动蛋白丝的基因,这一类蛋白有助于细胞移动并保持其形状。研究人员很快地清楚发现,即使来自同一亲本细胞,所有遗传克隆的细胞在其胞内组分上迥然不同:例如线粒体和肌动蛋白纤维的位置、形状和数量都具有差异性。

遗传信息相同的干细胞,DNA(紫色)和细胞膜(蓝色)结构也有差异(图片来源: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细胞模型(The Integrated Cell Model)是Allen Cell Explorer中的一个特色组件,是应用深度学习技术预测人类干细胞胞内组织结构的第一个模型。为了创建模型,研究人员对数千个人类干细胞的高质量图像进行了“培训”,以了解干细胞组件的组织方式。具体来说,计算机科学家使用深度学习程序分析了数千个图像,并发现了细胞胞内结构位置之间的关系。然后,他们使用这些信息来预测结构可能的位点,比如当使用程序改变细胞核的位置之时。该计划旨在通过将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细胞进行比较来“深度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艾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更新干细胞图像,这也意味着这些细胞将逐步转变为不同的细胞类型(如心脏细胞和肾细胞)。 Horwitz博士认为,在不同时间点捕获细胞特征对于确定其基本发育或生长过程至关重要。

Horwitz博士继续说:“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深入学习’来尝试了解实际上细胞如何组织自我的难题。我们现在大体依赖于教科书的示意图画,这些示意画是基于艺术科学家对相对较少数量的细胞数据的诠释。我相信简单示意图最终将被数量众多的细胞数据驱动模型所取代。”

艾伦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lan Jones博士说道:“Allen Cell Explorer对如何看待人类细胞组织将起到非凡的作用。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这些强大工具是我们免费提供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始终遵循我们的理念:创建和分享强大的开放型科学工具,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创新。”

原始出处:

作者:Milli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7-04-11 天涯183

    非常好的文章

    0

  2. 2017-04-09 hb2008ye
  3. 2017-04-09 天涯183

    非常好的文章

    0

相关资讯

浙江大学成立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构建全国开放式医学人工智能平台

今天上午,浙江大学宣布成立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校长吴朝晖领衔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在浙江大学和杭州湾信息港同时挂牌。中心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建全国首个开放式医学人工智能平台。据悉,浙江大学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在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带头人吴朝晖教授领衔下,重点研究在临床大数据、影像学和基因组学上的医学人工智能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搭建医学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培育第三方医学人工智能服务企业,形成相关行

中国首批使用Watson医生:AI有4大用途、2点不足

人工智能落地后,医生眼中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

人工智能,医生的对手还是帮手?

不管医生是否愿意接受,人工智能(AI) 已经强势闯入医疗界,比如,IBM“沃森”(认知计算平台)在某些疾病诊断领域的运用已显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工智能走进重症监护室:可预测病人死亡,准确率达93%

基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种设备所提供的实时数据,ICU似乎是人工智能工具的完美使用场景,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实时病情以及病情何时可能恶化。

IBM 沃森机器人要批量进入中国大医院了

在过去的这两年时间里,IBM 围绕医疗领域的布局投资已经超过了 40 亿美元;而收益同样是一组醒目的数字——根据 IBM 公布的 2016 年第四季度财报,沃森健康所在的新兴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从 2011 年的 15% 上升至 41%。但漂亮的业绩并不代表中国市场就会顺风顺水,像所有跨国公司经常说的,中国市场复杂而多层次。年初全球最大的医疗信息化盛会 HIMSS17 开幕三个月后,那个当时

《纽约客》深度长文:当人工智能遇上医生

说到悉达多•穆克吉博士,也许不少人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不少人都熟知他的两部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和《基因:亲密的历史》。前者让穆克吉博士拿到了非小说类普利策奖,而后者则被比尔·盖茨先生推荐为2016年最佳书籍。最近,穆克吉博士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刊发长文,以一名医生的独特视角,审视最近几年为医学带来冲击的人工智能。他在这篇长文中记录下的七段小故事,勾勒出了未来医生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