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干扰素间歇治疗平台期的发生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的亚群表型变化有关

2024-05-12 雨露肝霖 雨露肝霖

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间歇治疗是针对慢乙肝临床治愈的一种个体化治疗策略,即慢乙肝患者HBsAg下降进入平台期后,将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停用12-24周后,再重新开始使用,通过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来追求临床治愈。这一治疗策略已被证明有利于HBsAg清除,但平台期发生的机制和间歇性治疗有效性的机制尚不明确。

已知PEG IFNα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那么,平台期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相关?进入平台期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又会发生哪些动态变化?近期,谢尧教授和李明慧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表明,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图片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分析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的慢乙肝患者,可入组以下三个组别之一:①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即自然史组(NH组);②接受过一线NAs治疗≥48周的慢乙肝患者,即NAs治疗组(NA组);③接受PEG IFNα治疗(联合或不联合NAs)并进入HBsAg缓慢下降平台期(定义为血清HBsAg较上次[间隔≥12周]的随访时间点下降<0.5 log10 IU/mL)的慢乙肝患者(P组)

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并采集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相关指标,包括:mDC(髓系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p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别表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pDC和mDC的比例,其中mDC又分为mDC1、mDC2和CD1c/CD141双阴性mDC(DNmDCs);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和CD83的平均荧光强度(MFI),用于反映DC的功能。

患者特征

共纳入143例患者(男性79例,女性64例),其中,NA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NH组49例(男性18例,女性31例),P组47例(男性31例,女性16例)。三组之间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HBsAg水平、HBeAg水平、HBV DNA水平、ALT水平和AST水平均有显著差异,对于以上变量,经两两比较后,使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水平。

表1 三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比较

图片

研究结果

01 经PEG IFNα治疗进入平台期的慢乙肝患者的DNmDC频率降低

研究者将DC的不同亚型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所占比例进行三组间比较后,如存在组间差异,再分别对校正后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总结见表2。可以看出,P组的mDC比例与其他两组患者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这其中又以DNmDC的降低为主。

表2 三组患者之间不同亚型DC细胞占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的比较结果

图片

 

图片

图1 三组间DC细胞亚型频率的比较

P < 0.05,** P < 0.01,*** P < 0.001

02 经PEG IFNα治疗进入平台期的慢乙肝患者的DNmDC成熟受阻

除了DC频率上的比较,研究者同样对三组患者不同亚型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6、CD83、CD80、CD40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总结见表3。可以看到,P组患者的DNmDC上CD86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余两组,而CD83的表达显著强于其余两组。值得注意的是,CD86是DC成熟的标志之一,可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提供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CD83虽然也是DC成熟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它在激活T细胞中起到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发现CD83可促进DC上CD86的表达,并对抗IL-10介导的CD86的降解。谢尧教授团队的既往研究已发现,在PEG IFNα治疗24周后,HBsAg未清除患者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HBsAg清除的患者(参考文献2),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推测,P组患者IL-10的增加在抑制单核细胞向DC分化的同时,驱使已有的CD86降解,通过类似于反馈调节的机制促使CD83高表达,最终导致CD86的显著减少和CD83的显著增加,而在这一过程中,DNmDC的正常成熟过程也受到了阻碍。

表3 三组患者之间不同亚型DC表面共刺激分子平均荧光强度(MFI)比较结果

图2 三组间DNmDC表面共刺激分子MFI的比较

< 0.05,** P < 0.01,*** P < 0.001

表4 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DC亚型比例及DC表面共刺激分子MFI的比较

图片

肝霖君有话说

PEG IFNα间歇治疗策略是目前乙肝临床治愈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重点探索了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并推测DNmDC很可能是CD16+ DC。CD16+ DC已被证明具有促炎性,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有效诱导物,可以有效激活初始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并可以在脂多糖(LPS)的刺激下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在诱导和放大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具有强大免疫调节作用的DC亚型。本研究发现,经PEG IFNα治疗进入平台期的慢乙肝患者不仅DNmDC频率较另外两组明显降低,其成熟度同样出现受损。既往对PEG IFNα治疗进入平台期机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T细胞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已有研究发现PEG IFNα长期治疗可能会导致以PD-1表达上调为主要特征的CD8+ T细胞的耗竭,并使激活的HLA-DR+CD38dimCD8+ T细胞逐渐分化为HLA-DR+CD38hi亚群,提示其杀伤功能受损。本研究则主要关注另一类重要的、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间起到重要桥梁作用的细胞——树突状细胞,探究其亚群和功能在患者进入平台期时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填补了平台期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机制,可对干扰素间歇性治疗策略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以让更多的慢乙肝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Liu Y, Wang S Y, Jiang T T,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typic Changes of Dendritic Cell Subsets and the Onset of Plateau Phase during Intermittent Interfer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B[J].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4, 37(3): 303-314.

2.Li M, Zhang L, Xie S, 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cytokine profiles and virological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HBsAg loss during peginterferon alpha-2a treatment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 13: 892031.

作者:雨露肝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 Advances:苏州大学陈红/陈高健树突状细胞变得“更甜”,极大增强抗肿瘤作用

树突状细胞(DC)修饰以增强抗原呈递是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策略。然而,尽管一些策略旨在通过增强共刺激分子的强度来提高T细胞的活化性,但很少研究DC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ARD:体外质谱分析揭示了银屑病关节炎滑液中的骨髓促炎特征

本研究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来生成匹配的PsA滑液(SF)和血液白细胞的高维数据集,目的是在未受刺激的淋巴和骨髓细胞中体外识别细胞因子的产生。

A&R:核受体4A亚家族信号转导是系统性硬化症中CD1c+树突状细胞失调的关键疾病通路

确定系统性硬化症(SSc)中驱动传统树突状细胞(cDC)改变的关键疾病通路。

ARD:HLA-DR天然呈递肽的分离鉴定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细胞表位

该研究在生理相关背景下显著扩展了HLA-DR分子呈现的肽库,鉴定了RA患者的 CD4 + T细胞识别的六个新表位。这些信息对于更好地了解疾病免疫病理学以及设计耐受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非常重要。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长NY-ESO-1肽刺激自体树突状细胞加或不加α-半乳糖甘油酰胺治疗高危黑色素瘤的疗效

目前,自体NY-ESO-1长肽脉冲DC疫苗(DCV+α-GalCer)中加入α-GalCer是否比不含α-GalCer的肽脉冲DC疫苗(DCV)能改善T细胞反应尚未可知。

NBE: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等团队合作开发全新疫苗技术:树突状细胞靶向性类病毒颗粒,作为mRNA疫苗载体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DCs的病毒样颗粒的设计和性能,该颗粒具有工程化的Sindbis病毒糖蛋白,可识别DCs的表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