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大降价,这些品种却要井喷!

2017-07-12 烨华 赛柏蓝

近日,一份某知名中药材网站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药材行业运行报告》在朋友圈盛传,整体中药材市场行情不容乐观。

药材是中药行业发展的上游,药材的市场的变化能快速传导至中药市场各环节。药材的直接下游是中药饮片市场,因此中药材市场的一举一动的细小变化就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市场。

▍中药材价格下行,大宗中药材暂遇冷

近日,一份某知名中药材网站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药材行业运行报告》在朋友圈盛传,整体中药材市场行情不容乐观。

从年度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年度指数图来看,中药材处于大周期的高峰后的平台整理期,整体市场情况波澜不惊,短期内难以趋势向上。


注:中药材综合200指数是依据统计数据与统计评价理论,采用合成指数编制方法,选择一系列反映中药材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和反映中药材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反映中药材市场价。数据信息来源于中药材天地网,供参考。

再根据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月度指数图来看,趋势拐头向下,预计年内价格趋势难以改变。


注:数据信息来源于中药材天地网,供参考。

从2017年1-5月跌幅品种前20位的中药材品种来看,多数为产量大、高权重品种。

其中,年消费量超过5000吨的品种达12个,其中枸杞子、白莲子、黑胡椒和党参、八角茴香等,都是年消费量超过3万吨以上的超大品种。

给出这样判断的依据在哪里?

▍行业发展周期性魔咒难破除

由于中药材市场的直接上游药材种植市场具有农产品的特性,因此周期性显得格外明显。

根据梳理行业发展趋势情况来看,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周期性运行特征趋势明显,一般8-9年为一个大周期;3-4年一个小周期。

目前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综合200各类价格均线指数来看,正处于大周期的高位运行和小周期的下行阶段。

因此,如若不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或重大政策刺激性因素,药材市场整体下行趋势或难以反转。

注:数据信息来源于《2017年上半年中药材行业运行报告》,供参考。

此外,从季节性周期来看,一般下半年进入产新和消费旺季,企业奔赴生产源头集中采购,可能会造成部分药材产新即涨价;但随着企业采购期结束,行情又回落。

▍企业产销对接加速,药企抗风险能力增强

传统的中药材市场多环节流通,造成的价格和质量严重失控、囤积炒作成风;此外随着中药企业管理和原料成本增长,中药企业薄利经营,迫使企业不得不和资本、散户一道走向原产地进行原料收储。

主观上,企业稳定了自身原料的质量和价格。

客观上,则建立起行业中药材“大水库”,“水库”在发挥良性调节作用,一旦价涨过快,企业马上就停手观望,利用储备货源供给生产;而一旦价格下滑,则迅速出手趁低建立库存。起到“削峰平谷”、平抑行情的作用。

比如近两年,在太子参、黄连和人参这些热点品种原料储备上,各需求企业普遍采取类似通过调节库存而掌控价格的办法,一般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药食同源、养生类药材发展迎来黄金期

药食两用品种尤其是为老年人养生的,如三七、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和桑椹等,随着需求增长,长期看好。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养生类药材需求增长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截止2016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6.1%。

根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人员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4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分别达到2.61亿人、3.56亿人和4亿人,占比分别达到18.00%、23.73%、27.59%。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供参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由于中药材尤其是药食同源养生类中药材的独到的作用,市场需求旺盛,因此这类药材价格会稳中有升。

政策推动,“治未病”推动养生类药材市场发展

2013年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2016年8月11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推动建设一批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作者:烨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7-07-14 30397605
  2. 2017-07-13 wxl882001

    了解一下

    0

  3. 2017-07-12 天涯183

    非常好的文章,学习了,很受益

    0

  4. 2017-07-12 中医痴

    不错的,学习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医改后为何药价有的还涨了?卫计委回应

随着北京医改一同落地的药品阳光采购政策,据说可以让药价平均降低8%。然而医改刚刚几天,就有患者反映“速效救心丸”涨了9元多。说好的降价为何成了涨价?

药价谈判力争上半年完成 将与地方目录对接

4月25日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社部新闻发布厅举办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医药领域就药品医保谈判目录相关情况、处理骗保、完善社保制度等问题做出回应和解答。

药监联手卫计委严查两票制执行 违规者将被取消资格

不按规定执行“两票制”要求的或弄虚作假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将被取消投标、中标和配送资格,并列入药品采购不良记录。

特朗普要降药价 美国药品行业内战已经打响!

药价还没降,美国药企、PBMs、药师……已经打得头破血流了......

国家发改委拟出新政严管药价,19条不准!

国家发改委关于《药品价格行为规则》的征求意见稿流于网络。文件正式出台之前先一睹为快!

名贵中药涨价疯狂招致诟病 中药成昂贵奢侈品?

历史赋予的名贵基因、现代科技带来的质量提升、消费升级下的原料稀缺……看似疯狂的涨价潮背后,中药不过是拿回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