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H】多发性骨髓瘤伴CNS受累的大型真实世界研究

2024-07-24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研究纳入 4352 例 MM 患者,1.2%发生 CNS-MM,分析其特征、预后因素及生存期,指出髓外病变影响大,2016 年后治疗有积极影响。

CNS MM

多发性骨髓瘤(MM)中伴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下文称为CNS-MM)的比例极低(1%左右),但预后极差,是MM罕见且侵袭性的并发症。为了描述CNS-MM的发病率和疾病特征,确定发生CNS-MM的预后因素,确定OS和CNS-MM后的生存期,希腊骨髓瘤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纳入4352例M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是对CNS-MM患者(n=54)进行的最大的真实世界国家分析,涵盖了从2000年到2022年的广泛期间。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图片

研究结果

研究纳入2000-2022期间共4352例MM患者,其中54例(1.2%)发生CNS受累。将不伴CNS-MM的MM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见表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9岁,记录CNS-MM时中位年龄为63岁。从诊断到CNS-MM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6/54在MM诊断时出现CNS-MM。异常乳酸脱氢酶(LDH)、高危细胞遗传学和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invol,EMI),即软组织浆细胞瘤和/或浆细胞白血病(PCL),在CNS-MM中比对照组更常见(p<0.05);13/54在CNS-MM时有PCL。多数为柔脑膜浸润(LMI) (66%);26%为CNS-MM而无系统性骨髓瘤。

图片

多因素分析发现,EMI是CNS-MM的最强预测因素(OR:6.3)。

图片

CNS-MM患者对照组相比的一线治疗无差异(p>0.05);27/54的CNS-MM患者接受了一线ASCT,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1/54;P>0.05)。一线治疗后CNS-MM的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率(CR)与对照组相似(两组的ORR均为85%,CR分别为41%和36%)。CNS-MM患者与对照组诱导治疗后的中位PFS分别为14个月和31个月 (p<0.001)。

图片

CNS-MM患者与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43个月和60个月 (p<0.001)。CNS-MM的治疗主要包括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化疗,此外20%接受新药/免疫治疗联合治疗;28例患者接受了脑脊液输注(阿糖胞苷和/或甲氨蝶呤)。

图片

CNS-MM后中位OS为4个月;2016年之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2个月,而2016年之前为2个月。多因素分析发现,EMI是CNS-MM后OS的最强负面预测因素(p=0.005,HR=2.9),有或无EMI患者的CNS-MM后OS分别为2个月和8个月。柔脑膜受累也是OS的负面预测因素(p=0.02,HR=2.4)。2016年以后的治疗显著预测OS (p=0.002;HR=0.27)。此外,脑脊液输注不影响OS

图片

总结

总之,该大型真实世界系列中证明,CNS-MM的生存仍然很差;但2016年以后的治疗有积极影响,与现代抗骨髓瘤治疗的疗效有关。髓外病变显著增加发生CNS-MM的风险和CNS-MM后死亡的风险,表明对CNS进行常规检查的必要性,包括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高级影像学,并提示髓外病变患者除了抗骨髓瘤治疗外,可能还应接受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Katodritou  E,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multiple myeloma: A real-world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of the Greek Myeloma Study Group.Am J Hematol . 2024 Jul 2. doi: 10.1002/ajh.27425.

作者:聊聊血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JH】多发性骨髓瘤中t(14;16)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预后影响

概述了t(14;16)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预后影响,并讨论了针对这一罕见但高危群体的未来临床和治疗策略,旨在优化患者预后。

免疫调节剂治疗的MM模型血栓形成预防:Xa因子抑制剂华法林

学者使用TriNetX数据库进行了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旨在比较Xa因子抑制剂和华法林在该患者群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多发性骨髓瘤 mSMART3.0危险分层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 mSMART3.0危险分层系统,点击立即查看别错过。

【Nature子刊】新型免疫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机制及克服策略

对于开发下一代CAR-T细胞和BTE疗法,以及优化治疗排序和计划联合治疗来说,研究驱动肿瘤反应性和/或对新型免疫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潜在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

易庆团队《自然·通讯》:发现LILRB1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该团队发现在MM细胞中,膜蛋白LILRB1通过协助MM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通路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代谢物角鲨烯的含量,从而保护MM细胞不发生铁死亡,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DS分期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DS分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