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D-二聚体预测稳定冠心病患者长期病因特异性死亡、心血管事件和癌症

2018-08-06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D-二聚体水平可预测动脉和静脉事件、CVD死亡和非CVD非癌症死亡的长期风险,并与其它危险因素无关。D-二聚体也是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些结果支持D-二聚体与多种疾病的致命事件存在关联,并在超过10年的随访中证明了这种关联。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事件的标志物。中度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与血管疾病患者静脉和动脉事件风险相关。近日,血管领域权威杂志Circulation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在LIPID试验中其它危险因素的背景下评估了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长期血管结局、病因特异性死亡和新发癌症中的作用。

LIPID试验将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安慰剂或普伐他汀40mg/天治疗5-38个月。在基线和1年后测量受试者D-二聚体水平。中位随访时间为6.6年,试验时长共为16年。

研究人员将7863名患者根据基线D-二聚体水平的四分位数分组(≤112、112-173、173-27、>273ng/mL)。较高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常见,常伴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较差和B-利尿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敏感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每个P<0.001)。在最初的6年中,在调整了多达30个其它危险因素后,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与主要冠状动脉事件(Q4 vs. Q1 HR为1.45; 95%CI为1.21-1.74)、主要心血管(CVD)事件(HR为1.45; 95%CI为1.23-1.71)和静脉血栓栓塞(HR为4.03; 95%CI 2.31-7.03)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关;所有P<0.001。在整个16年期间,更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全因死亡率(HR为1.59)、CVD死亡率(1.61)、癌症死亡率(1.54)和非CVD非癌症死亡率(1.57)(每个P<0.001)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每种原因造成的死亡超过10年的随访后仍然显著(每个P≤0.01)。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也可独立预测增加的癌症发病率(HR为1.16,P=0.02)。D-二聚体水平使全因死亡率的净重新分类指数增加了4.0,而对静脉血栓栓塞增加了13.6。

由此可见,D-二聚体水平可预测动脉和静脉事件、CVD死亡和非CVD非癌症死亡的长期风险,并与其它危险因素无关。D-二聚体也是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些结果支持D-二聚体与多种疾病的致命事件存在关联,并在超过10年的随访中证明了这种关联。

原始出处:

John Simes,et al. D-dimer Predicts Long-Term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ncer in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The LIPID Study. Circulation. 2018.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7.029901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Int J Cardiol:D-二聚体阴性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评估的影响!

由此可见,该研究发现高血小板计数和低扩张分数是导致D-二聚体阴性结果的独立因素。即使夹层长度很短,对于一些D-二聚体阴性的病人,急诊手术也是必要的。医生应该认识到血浆D-二聚体阴性结果的患者不能排除致命性AAD的情况。

Blood:APA和D-二聚体或许可作为无诱因VTE患者复发栓塞的独立的预测因子

目前尚不确定抗磷脂抗体(APA)是否会增加首次无诱因的静脉血栓栓塞(VTE)后再次复发的风险。现有研究人员对一前瞻性队列研究的307位首次发生无诱因VTE的患者进行两次(间隔6个月)抗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I抗体和狼疮抗凝物检测。研究人员尝试在290位D-二聚体检测阴性而终止抗凝治疗的患者中评估APA是否与复发性血栓形成相关。与无APA的患者相比,一次或多次检测APA阳性的患者占25.9%,其VT

J Thromb Haemost: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临界值对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更有效!

由此可见,年龄调整后临界值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适当改善。假阳性结果明显减少,这反映了避免了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这表明年龄调整后临界值对于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在临床和经济上都有好处。

Stroke: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相关!

由此可见,入院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入院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增加显著相关,提示D-二聚体对AHF患者短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预测作用。

D-二聚体与八大疾病的“亲密关系”

(D-D)的检查出现在很多疾病中,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D-二聚体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

JAHA: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特征和治疗结局

由此可见,D-二聚体浓度受夹层程度和假腔状态影响较大。D-二聚体浓度相对较高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