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Gastroenterology:蛋白质组学分析确定TPI1是预测肝内胆管癌复发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0-11-14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第二常见的肿瘤,但与手术切除后的长期预后相关的预后因素仍不清楚。这项研究旨在为ICC术后患者开发一种新型的预后模型。

背景及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第二常见的肿瘤,但与手术切除后的长期预后相关的预后因素仍不清楚。这项研究旨在为ICC术后患者开发一种新型的预后模型。

 

 

方法

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员筛选了在ICC组织中上调的肿瘤标志物,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缩小了肿瘤标志物。使用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指标,并建立复发时间(TTR)的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队列和前瞻性验证队列中验证了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结果

ICC组织中的磷酸三磷酸酯酶异构体(TPI1)显着上调,Kaplan–Meier分析表明,较高的TPI1表达与较高的ICC患者复发率密切相关。在模型训队列中,平均TTR在低风险组(TTR为26.9个月,95%CI 22.4–31.5)明显长于高风险组(TTR为14.5个月,95%CI 10.6–18.4;p <0.0001)。在两个验证队列中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

 

 

结论

TPI高表达ICC患者手术切除后的复发情况明显相关,可以作为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

 

 

原始出处:

Wen-Long Yu. Et al. Proteomics analysis identified TPI1 as a novel biomarker for predicting recurrence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J Gastroenterology.20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肝内胆管癌靶向治疗首次重大突破!Pemigatinib横空出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肝内胆管癌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5~20%,且呈上升趋势。大部分肝内胆管癌病人初次就诊时常伴有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而失去手术根治机会。以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被推荐为治疗晚期胆管癌的一线方案,客观反应率(ORR)为15~26%,且常发生耐药。目前,临床上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FGFR靶向药物的横空出世解决了胆管癌患者的燃眉之急,今

AACR 2020:肝内胆管癌的FGFR2一个新型突变被发现

胆道癌包括肝内胆管癌(IHCC),肝外胆管癌(EHCC)和胆囊癌(GBC)。这些癌症在临床,病理和生物学上都具有异质性,而且都具有侵袭性,预后差,可用的治疗方法也很少。迄今为止发现的潜在可操作的基因组

Brit J Cancer:女性外源性激素和生殖因素与肝内胆管癌风险的关系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切除术和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与ICC风险增加有关。

JAMA Surg: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模型研究

该模型可有效预测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率,在内部和外部验证方面表现良好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专家绘制出基于中国人群肝内胆管癌“基因图谱” 致力精准施治

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团队成功绘制出基于中国人群的肝内胆管癌的“基因图谱”,揭示其基因变异特征。

和记黄埔启动HMPL-453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II期试验

HMPL‑453是针对FGFR 1、2和3的新型、高度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