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儿科医生:5年行医路上的暖意

2015-07-23 黄志恒 复旦儿医

文 / 黄志恒 自2007年到上海读博士,后参加上海住院医师规培,到今年,我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总住院医师,8年时间弹指一瞬间。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当前中国大陆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患儿家长,拿着厚厚的病史资料前来问医就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他们往往带着病儿辗转于各地多家医院,求医之路漫漫,病情却总不

文 / 黄志恒


自2007年到上海读博士,后参加上海住院医师规培,到今年,我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总住院医师,8年时间弹指一瞬间。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当前中国大陆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患儿家长,拿着厚厚的病史资料前来问医就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他们往往带着病儿辗转于各地多家医院,求医之路漫漫,病情却总不见起色。

最终,上海作为中国医学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成为他们饱含百般期冀的终点站。

回首五年行医中,曾诊治过数万名病儿,大多消失于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在对患儿的诊治过程中,我曾有过欣慰,有过感动,有过失望,有过悲伤……经历种种,部分已在记忆中模糊,我必须得承认,现如今对于大多临床情景,早已是职责先行,并觉习以为常。

可昨晚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非常动容。

真不成功也不埋怨你们

晚上刚躺下,一阵电话铃把我惊醒——外科一名脑肿瘤患儿,脑积水术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情况危急,要求重症监护室医生立即前去支援。

我火速赶到现场,马上施行心肺复苏,一段时间后,患儿重又恢复了呼吸、心跳。

孩子缓过来,我稍微舒口气,马上到抢救室门口找患儿家长,打算告知病情和下一步建议。

这时候我才看到了孩子的父亲:他穿着皱巴巴的棕色西服,显然来自农村,头沉沉垂着,显得筋疲力尽,看不清表情。

我正想详细告诉他,孩子目前的病情比较危重,可话还没说完,他突然抬起头来,一字一顿认认真真地跟我说:“孩子的病情,我们很清楚。请你们尽管救治,真不成功也不埋怨你们。
我稍稍愣住了,他和以往接触的某些患儿家属怎么不太一样。

我愿意无偿捐献她的器官

孩子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头颅CT显示严重脑积水,脑肿瘤。

站在监护室门口,我再次面对孩子父亲,告知孩子的情况,在告知过程中,他再次说了一段让我们惊讶又感动的话——
他指着墙上器官捐献的宣传画说,“医生,我的孩子做过许多检查,我知道她除了脑子不好其他器官都是好的。如果你们感觉我孩子救活的希望不大,我愿意把她的器官无偿捐献出来,让其他小孩用。”

多年未遇过的温暖

夜深了,抢救室门前的灯光有些昏暗,但刹那间,我却感觉面前似有光芒万丈;孩子父亲说话声音很低沉疲惫,却震撼人心;他的个子矮矮的,此刻,却像个巨人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精神文明没能同步跟上。由于多种原因,人们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空虚,拜金盛行,有太多人抛弃了作为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有着5000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变得迷茫而浮躁。

在儿科医院看病,这些浮躁则体现在:自己的孩子才是宝,别人的孩子都是草。比如门诊不顾其他患儿,随意插队;护士几针打不进,轻则辱骂,重则拳脚相加;甚至,最近见有网传一个截图,是一名医生的自述:急诊遇一人,明知怀中孩子已死亡,还故意用衣服盖着,不给医生看要求直接开药——这不是故意闹事讹钱吗!许多医务工作者,是不仅流着汗、拼尽全力拯救孩子,还得流泪、流血,真真令人寒心。

然而,这位孩子的家长确是让我感动与敬佩,多年在患方处未见过的温暖,确切地袭上心头。
记得已故老作家臧克家写道:“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位家长信任医生,知道孩子病重,活不久了,愿意把孩子器官捐献给其他等待器官移植的孩子,让他们更好的活着——这种精神境界的确难能可贵,我实在不得不执笔,郑重记下此事。

想起我们儿科医院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我原本对此的理解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应为了孩子健康,共同努力;现在想想,这位父亲竟然还履行了更深层的责任:当自家孩子病危时,是否考虑捐献器官,救助别家的孩子!

环境恶劣难忘温暖

当前医疗环境愈发恶劣,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都抛弃了医学,而选择了其它职业。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眼前就面临着断层和青黄不接的危险局面,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去年年底全球儿科最权威杂志《PEDIATRICS》发表《中国儿科医生面临危机:去留两难》即引起了国内外儿科界广泛关注。

是夜,这位孩子家长身体力行的给医患上了一课。

他就像一个小小的火花照亮了许多人,也暖和了许多人。他让你觉得,人的本性还是善良的。最近一位医学泰斗用“莫忘少年志,莫畏行医难”来鼓励年轻人继续投身医学事业。行医路上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是有许多患者在给我们鼓舞、给予我们信心,他们值得我们孜孜不倦的关爱与付出,让我们在这条崎岖的行医路上感到一点点光明,感到一丝丝春天般的温暖。

2015.7.11雨夜有感

作者简介
黄志恒,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治医师,擅长儿童常见内科疾病,小儿肠胃道疾病的诊治,特别在小儿厌食、消化不良、腹泻、遗传性息肉病的基因诊断方面有较多经验。20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儿科学博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自毕业至今。

作者:黄志恒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5-07-30 1dd96060m76(暂无匿称)

    医生的需求真的不高

    0

  2. 2015-07-25 zhouanxiu

    已阅

    0

  3. 2015-07-24 saikp
  4. 2015-07-23 逍遥小妖zz

    多一点正能量

    0

相关资讯

烧伤超人阿宝:光荣成为被告!愿为中国医生代言!

两天前,接法院通知前去领取了诉状。今天,联系好了辩护律师。人生的第一场官司,正式拉开了大幕,而且是刑事起诉。 起诉我的,是赫赫有名的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这位柴大记者,在医疗圈和媒体圈已经赫赫有名,他在缝肛门和走廊医生事件中的惊艳表现,足以流传千古;他不久前因报道严重失实而史无前例的被医师协会投诉并被记协通报;他将一篇地球人都知道是阿宝写的文章一口咬定是王志安所写并将后者告上法庭。 这样一朵

BMJ:顺势疗法——医生应该推荐吗?

 在各种医学类型中,顺势疗法是最令人费解的。顺势疗法最初是由德国医生Hahnemann提出的。顺势疗法最惹人争议的一点是许多药物被高度稀释。这一点是最主要的科学关注点。因此许多人认为顺势疗法对于治疗疾病并不奏效,因为其本身就是起不了作用的。来自英国的两位专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方:相关的系统性综述最近的体外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如:高度稀释的组胺可以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脱粒。基础物理学

80后医生连轴转72小时累晕,患者都心疼,领导你心疼吗?

昨日,微博网友@我们改变不了世界 发表了博文,讲述了他前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探望父亲时,撞见的心酸的一幕:父亲在武汉市第三医光谷新院,昨天下午三点钟到重症监护室去探视,我看到我父亲的主持陆医生累到在医院的病房里,呼吸困难用氧气来休息,陆医生是一名尽职尽责不怕辛苦的好大夫,我的父亲说,陆医生是一名有原则的医生,每次在重症监护室里面呆上几天,吃饭睡觉都在里面,传播正正能量!!!!(附图如下:)据媒体采访

王辰院士:医生是天然的研究者

在近日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分享了自己对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和研究的看法,指出了很多中国当前医疗工作者认识上的误区。 论经验 医生和护士大部分的知识和经验是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到的,这是间接经验,而对于直接知识和经验,王辰院长在一次查房中问一位医生:“什么是临床直接经验?”医生回答的很干脆:“就是临床摸爬滚打、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

不信任让沟通变得更复杂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医生,我有时会悲观自问:彼此信任、和睦共处的医患关系,究竟何时才能实现?与我一样悲观的同行不在少数,医生群体普遍生存在两极情绪中,虽内心坚信身为医者的神圣,但糟糕的职业体验又不断消磨着这份坚信。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中青年医生,不再热爱这份职业,不再有钻研精神。“救死扶伤”,原本重如千斤的四个字,渐渐转化为疲于应付、明哲保身。这不只是行业悲哀,更是全民悲剧。  医生的艰难抉择

一位急诊医生的心声:极难的永远不是技术

每次小男孩来送报纸,为了他的自尊,我总是假装没看见他。当他转身飞跑出去时,我会很享受地看着他的背影。试想:之前他连一个脚指头都动不了,甚至差点没了命;而今,他却能像“准刘翔”一样飞快地奔跑。作为他的医生,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晚报谋生。有一天,男孩突然病倒,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入院时,他父亲身上仅有200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