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弥合裂痕,迎接挑战

2015-08-04 陈芸 心在线

         胡大一教授在报告现场 NCD日趋严峻,防与治裂痕凸显 胡大一教授指出,"弥合裂痕"为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应对挑战"指应对非传染性(NCD)疾病的严峻挑战。 在过去,为了首要解决传染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建起防疫站、疾控中心等,无形中导致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分家"。然而,随着

        

胡大一教授在报告现场

NCD日趋严峻,防与治裂痕凸显

胡大一教授指出,"弥合裂痕"为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应对挑战"指应对非传染性(NCD)疾病的严峻挑战。

在过去,为了首要解决传染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建起防疫站、疾控中心等,无形中导致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分家"。然而,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这样的模式弊病日渐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之间裂痕日益加深。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为例,其源头是不良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治疗是一级预防的基石,二级预防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是:医生"坐堂行医、等人看病","前不管、后不防",较少重视生活方式治疗措施。在预防医学领域,大量临床医学研究成果、技 术、证据、指南,难以用于临床,价值得不到体现。医疗保险方面,生活方式治疗的保险付费机制尚未形成,以心肺肾为代表的脏器康复服务/二级预防无医保支 持。

建立创新体系,实现3个颠覆

针对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弥合防和治的裂痕?如何架起健康教育与行为改善的桥梁?如何将生活方式治疗融入临床实践?胡大一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实现3方面的颠覆。

第一,医学目的。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才是公平和公正的医学。因此,我们需要把医学发展的优先战略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

第二,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环境)、生物和心理综合的医学模式。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病变。曾经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在 征服病因单一、因果关系明确、有明确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时非常强大,但在面对危险因素复杂、个体差异明显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时,就显得无奈与苍白。

第三,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目前的医疗服务链是"断裂"的碎片式体系。在心血管领域,很多地方仍然是"只卖汽车,没有4S店",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建立"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落实5个处方,圆脏器康复"中国梦"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我国已呈现"堰塞湖"现象。整个社会人口快速老龄化,但由于预防薄弱,患病逐渐年轻化,使得患者数量剧增,带病生存的人群不断扩大。--但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

回顾美国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卒中四大疾病也是挤满了各大医院的急诊室、监护室,严重占用医疗资源。然而,通过 积极有效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变,到了2011年左右,虽然患病人数仍然在增加,但大多数患者已经实现在家管理疾病,不会反复急性发作,或者快速进入疾病终末 期。

胡大一教授强调,在心血管医学发展转型方面,要重视几个要点:从片面追求医院规模到重视医学价值,从一味追求手术、支架数量到重视医疗安全和质控,从疾病发作后的干预到早期预防康复。

具体来说,我们要通过大办慢病管理的"4S店",落实5个处方,即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限酒。以患者为中心,组建新型的管理团队,包括临床医生 领导下的护士、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和志愿者、患者家庭成员等,实现疾病全面、全程管理的服务和关爱模式。最终实现以心肺肾为代表的脏器 康复"中国梦"。

作者:陈芸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15-08-05 飞翔9899

    0

相关资讯

胡大一:心血管药物应使用“中国剂量”

近日当选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理事,参与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的区域化和本土化工作。指南区域化和本土化中一个重要议题是不同种族人群使用心血管药物的剂量差异问题。 胺碘酮 我认真回忆了众多有关剂量的故事。1985-1987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我发现美国医生使用胺碘酮的负荷剂量为1200-1800mg/d,维 持量为600-800mg/d,甲状腺功能异

胡大一:切勿在患者身上做过多

“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是医圣希波格拉底向医生发出的警世恒言。过度医疗不仅伤害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重创了医生职业的尊严和本应得到的社会尊重与信任。如不认真控制,过度医疗猛如虎。回顾我国近几十年心血管医学史上曾发生过的一些事,发人深省。 20世纪50-70年代,我们曾经用有限的几种不良反应极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丙吡胺)积极“围剿”治疗本无预后意义的早搏。当发现了

胡大一:颠覆医疗 传统医学模式已走进死胡同

在5月17日举行的2014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上,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我国长期应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应该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医学服务模式。谈及综合医疗服务模式,胡大一特别强调了“五个处方”的重要性。“五个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胡大一表

胡大一:我的老师王海燕

近年来,与王海燕老师见面时间很少,偶然开会碰见,她总说约个时间谈谈,她要谈的主要是针砭时弊,对当下学术界和研究领域的功利浮躁和潜规则尖锐批评,对我提出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和回归基本功、医学整合以及反对过度医疗,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 本文作者胡大一系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2014年12月11日凌晨3:20,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肾脏病学的学术泰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

胡大一教授:医生与药企相处需改变理念,强化监管

理念改变是前提胡教授指出,临床患者与医生需求是推动企业研发的原动力。胡教授非常敬重默克先生的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这主导了整个企业的价值观。例如,在《默克家庭诊疗手册》中,找不到任何与该企业产品相关的痕迹。欧美学术推广活动管理非常规范,例如要求明确声明利益冲突。胡教授认为在药品推广中一定要规避商业

胡大一提出让更多的医生安心看病,却引发了江湖纷争

胡大一主任喜欢直来直去,发表过很多有关医学教育与科研相关话题,也引发很多争议。这两天胡大一主任在其微博( @胡大一)上发表《让更多的医生安心看病》(后附全文),被广泛转载,有些媒体改变题目为《胡大一炮轰唯SCI评价医生》,引发更多的争议。MedSci也转载,但引出两个观点:(1)哪个观点是胡大一主任的真实观点?(2)你同意胡大一主任文中的全部观点,部分观点,或是不同意?其中,有一些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