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14热点:新型抗血小板药在ACS治疗中的地位

2014-08-28 刘娟 整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将于8月3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年会将公布30多项临床试验和5部临床指南。8月10日,本报特邀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作客演播室共议ESC年会热点话题,关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ACS药物治疗中的地位”,我们来听听专家如何剖析! “正在兴起,将可能挑战传统药物” 郭艺芳教授: 在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将于8月3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开幕。年会将公布30多项临床试验和5部临床指南。8月10日,本报特邀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作客演播室共议ESC年会热点话题,关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ACS药物治疗中的地位”,我们来听听专家如何剖析!

“正在兴起,将可能挑战传统药物”

郭艺芳教授: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尤其是非ST段抬高ACS(NSTE-ACS)的急性期药物治疗策略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用于ACS抗血小板治疗的传统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近些年来,以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正在兴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一样,都属于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ADP)的激活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

将在本次ESC年会上公布的ATLANTIC研究,旨在探究对ACS患者及早应用替格瑞洛能否较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罪犯血管的血运重建成功率和进一步改善远期预后。如果ATLANTIC研究最终得到阳性结果,替格瑞洛将有可能会挑战氯吡格雷的传统优势。

“有占优趋势,在我国推广尚需时日”

严晓伟教授:

在ACS急性期,氯吡格雷需要一个负荷量以达到活性代谢产物的有效血浆水平,如果没有给予负荷量,服用氯吡格雷则要3~7天才能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达到60%的抑制率。氯吡格雷负荷量与每日给予较小的常规剂量相比能够更快地达到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在ACS急诊PCI时,600 mg的负荷剂量被认为是有效并且安全的。

近些年来,氯吡格雷的传统优势受到了很大挑战。PLATO研究通过12个月的治疗证实,与氯吡格雷相比,在ACS患者中应用替格瑞洛可以进一步使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降低16%,并且不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因此,国外多部指南已经将替格瑞洛推荐为一线用药,欧洲ACS指南更是将替格瑞洛的推荐级别列于氯吡格雷之前。

目前我国ACS指南仍优先推荐氯吡格雷,原因有三:第一,氯吡格雷在我国应用广泛,已经形成治疗习惯,其影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我国人群中应用的证据还较少,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仍未纳入医保。总体看来,与传统药物相比,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有逐渐占优的趋势,但在我国的推广尚需时日。

“有优势,但尚需更多证据尤其我国数据支持”

钱菊英教授

氯吡格雷已在临床使用10余年,取得了很好疗效,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代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标准治疗方案的重要部分。但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发挥药效需要一定时间。

替格瑞洛起效快、药效强、服药方便,在欧洲应用较早,欧洲指南中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均优先推荐替格瑞洛,甚至在NSTEMI指南中推荐仅在无法使用替格瑞洛时才考虑氯吡格雷。虽然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已有超越氯吡格雷的趋势,但目前针对中国人的研究还不多,关于安全性、出血发生率、依从性、停药后的血栓风险、不良反应等问题都需要在大规模临床应用后积累我国经验。

作者:刘娟 整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酸抑制剂降低抗血栓或抗炎治疗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来源:医学论坛网   美国学者Kueiyu Joshua Lin等,最近研究发现,与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相比,在总人群和进行抗血栓或抗炎治疗的患者中使用PPI,能降低的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风险;并且UGIB的风险降低在组胺2型受体拮抗剂(H2RA)使用者中小于PPI使用者。该研究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   研究者们在总人群和正在进行抗血栓或抗

Stroke: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能降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最新的证据提示现有最好的药物治疗可能足以预防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确定治疗所降低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英国圣乔治大学卒中与痴呆研究中心的Alice King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结果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和血压控制是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卒中和心血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该研究为无症状性颈动脉栓

EUR J NEUROL:卒中前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低重度致残率

在发生首次卒中患者中,很多患者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APT)心血管病的病史。来自法国的Y. Bejot等医师利用Dijon卒中研究中心的数据研究评价了有APT的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情况,发表在2013年6月的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卒中前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低重度致残率,但不降低一月及一年内死亡率。 该研究的人群为法国Dijon卒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