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

2013-07-13 佚名 中国医学论坛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介绍了代谢组学在肝衰竭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作用。   李院士介绍,肝衰竭的常见原因包括肝炎病毒、非肝炎病毒、药物及毒物和细菌及寄生虫。目前,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预后评估指标或体系。   肝衰竭的代谢组学研究   研究主要关注机体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变异引起的多参数代谢应答以及代谢物变化规律。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介绍了代谢组学在肝衰竭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作用。

  李院士介绍,肝衰竭的常见原因包括肝炎病毒、非肝炎病毒、药物及毒物和细菌及寄生虫。目前,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预后评估指标或体系。

  肝衰竭的代谢组学研究

  研究主要关注机体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变异引起的多参数代谢应答以及代谢物变化规律。代谢组学分析从样品采集开始,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找到关键的代谢标志物。

  在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代谢组学研究中,首次发现刀豆氨酸琥珀酸(CSA)在肝硬化患者中显著降低,而在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为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新方法。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

  李院士所在的研究中心,自1986年开始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并将其用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近期,李院士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肝衰竭类型进行分组,同时以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进行分层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非生物性人工肝(NBAL)治疗的患者临床转归显著改善,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NBAL治疗组患者30天生存率显著高于非NBAL治疗组。亚太肝病学会(APASL)在《肝衰竭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人工肝治疗能够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关于肝衰竭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时机问题,目前认为MELD评分>30的肝衰竭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并不理想。而通过人工肝治疗,将MELD评分降至30分以下之后,进行肝移植手术,5年生存率大于80%。

 人工肝系统用于H7N9救治

  人工肝系统在危重病的救治中作用显著。在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救治中,人工肝器官替代治疗是“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肝系统的作用包括及时清除重症患者血浆中的炎性细胞因子,减少靶器官损害,延缓疾病进展,同时能够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补充患者体内急需的有益成分,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人工肝治疗手段,挽救了多位H7N9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马雄:综述急性发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马雄 张海燕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约25%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起病,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其中小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自身免疫性急性肝衰竭(autoimmune acute liver failure,AI-ALF)。美国急性肝衰竭学会报告显示,约10%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

浙首创人工肝技术治H7N9首用者肺炎好转

  4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一”)ICU病房主任医师方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浙一首创了一种治疗技术,即将“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简称:人工肝技术)嫁接到“H7N9禽流感”的医治上,该技术已在6位H7N9禽流感患者身上投入使用,其中,首例使用该技术的患者肺部炎症有明显好转。   日前,“H7N9病毒”侵袭浙江,自4月3日浙江首现H7N9禽流感病例至15日16

浙江创人工肝技术治H7N9禽流感患者肺炎好转

  4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一”)ICU病房主任医师方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浙一首创了一种治疗技术,即将“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简称:人工肝技术)嫁接到“H7N9禽流感”的医治上,该技术已在6位H7N9禽流感患者身上投入使用,其中,首例使用该技术的患者肺部炎症有明显好转。   日前,“H7N9病毒”侵袭浙江,自4月3日浙江首现H7N9禽流感病例至15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