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危害大 专家提醒科学预防

2017-06-08 字强 新华社

6月6日是第五个“中国房颤日”。专家提醒,市民应注意科学预防房颤,重视心律监测,积极健康生活,防止中风发生。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体乏、眩晕、胸闷气短,心脏跳动时快时慢。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房颤发生容易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90%造成脑梗。昆明的张老先生一年前感到心慌、胸闷,被诊断为房颤。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张老先生自认为心律恢

6月6日是第五个“中国房颤日”。专家提醒,市民应注意科学预防房颤,重视心律监测,积极健康生活,防止中风发生。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体乏、眩晕、胸闷气短,心脏跳动时快时慢。长期、持续的房颤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可导致猝死。房颤发生容易淤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90%造成脑梗。

昆明的张老先生一年前感到心慌、胸闷,被诊断为房颤。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张老先生自认为心律恢复正常,停止用药。谁知一年后病情加重,突发中风,身体瘫痪,至今没有康复。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脑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特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范洁介绍,我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250万—300万例,其中20%的脑卒中因房颤引发,也就是说我国有50万—60万人因房颤而中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房颤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我国7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达10%。范洁说,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是导致房颤的主要病因。

重视心律监测,科学预防房颤,积极健康生活,可以有效防止中风发生。范洁提醒,目前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和导管消融手术来治疗房颤及其导致的脑卒中。患有与心脏病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应注意控制原发病,实时监测,定期复诊。预防房颤应注意日常健康饮食,规律生活,适当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作者:字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7-06-09 鹏鹏2017

    值得学习,很有收获,哈哈

    0

  2. 2017-06-09 1381edfeefm

    不错,学校了

    0

  3. 2017-06-09 飛歌

    是啊要科学预防

    0

  4. 2017-06-09 微笑人参

    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特点。

    0

  5. 2017-06-09 半夏微凉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房颤日:1/4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

6月6日第五个“中国房颤日”,房颤患者脑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3至5倍,且由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特点。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卒中房颤人群患病率为0.7%至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发病率不断增高,40岁以上人群中有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20%至25%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教授苏曦说,房颤发生时,心房内会产生

JAHA:肠源性血清脂多糖与房颤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相关!

在房颤患者队列中,LPS水平对MACE具有预测作用,并且受高依从性的地中海饮食负性影响。LPS可能通过增加血小板活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MACE发生。

JACC:DOAC治疗房颤的可及性如何影响口服抗凝率?

口服抗凝(OAC)治疗房颤(AF)目前的现状是治疗不足。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的可及性可改善AF患者总体OAC率,但目前尚无大型研究评估其效应。2017年5月,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的一项研究调查了DOAC治疗非瓣膜性AF的可及性对总体OAC率的影响。

JACC:NOACs剂量不当可能增加房颤患者的结局风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治疗剂量一直存在争议,服用过多会增加出血风险,而用量不够则会增加中风的风险。近日,在国际心血管权威杂志JACC上发表了一篇旨在探索NOACs在伴有肾功能受损的房颤患者中的剂量模式与相关结局,比如中风(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和大出血之间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

房颤日里话房颤,专家建议积极预防、尽早治疗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常见心血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房正常收缩功能丧失,心跳不规则。 /* Style Definitions */ span.prnews_span { font-size:8pt

JAHA:一般人群中腹型肥胖与新发房颤相关!

在亚洲非肥胖人群中,腹部肥胖是一种重要的房颤发生潜在的可改变危险因素。这些数据表明减少腹部肥胖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人群的房颤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