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诱发短暂听力障碍一例

2018-04-24 何靖 临床麻醉学杂志

患者,女,48岁,因“右手外伤2h”入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右侧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般资料】

患者,女,48岁

【主诉】

因“右手外伤2h”入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右侧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既往史】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青霉素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耳疾病病史,否认耳毒性药物使用史。

【辅助检查】

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凝血常规正常,ECG正常,ASAII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

【治疗】

术前常规禁食8h,禁饮6h。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0.1g。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HR、NIBP、SpO2,输液,吸氧。术前BP130/80mmHg,HR80次/分,SpO299%。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尽量偏向对侧,取肌间沟入路靠近肩胛舌骨肌处即为穿刺点,22G穿刺针垂直刺入,针尖略向尾侧进针,进针深度约2cm时患者诉右前臂麻木、酸胀,反复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缓慢推入10%利多卡因与0.25%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5ml,询问患者有无眩晕,耳鸣,患者未述异常,缓慢推入局麻药25ml,8min后出现右侧鼻塞、眼睑下垂、面部发红,无耳鸣,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测试麻醉平面满足手术需求后开始手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不适,手术时间共1h。术后1h患者感觉右侧听力减退,做听力测试,根据言语频率(500~4000Hz)的平均听阈,患者右侧听阈存在60dB的缺失,左侧正常,请五官科会诊,考虑与局麻药作用有关,未做任何特殊处理,术后8h患者右侧听力恢复,无明显后遗症。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后出现听力障碍较少见,主要是因为出现听力障碍的临床症状不明显,需要通过听力测试才能发现,常被麻醉医师忽视。有学者通过对20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的听力监测,发现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同侧不同频率的听力损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引起咽鼓管和中耳的血管扩张,导致中耳至内耳的声传导受阻,间接影响了耳蜗的螺旋器,导致同侧听力下降。国内报道过1例右侧锁骨骨折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后1h患者出现右侧听力障碍,3h后听力恢复。本例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后出现了右侧鼻塞、眼睑下垂、面部发红等症状。此外,患者没有出现耳鸣、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排除了局麻药中毒,出现听力障碍的机制考虑也是与交感神经阻滞有关。本例患者并没有做特殊处理也是考虑麻醉作用消退后,患者听力应该能恢复。麻醉后听力损害的患者大部分可能没有临床症状,很难被发现,而且大多数患者麻醉后听力损害能在数日内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也有患者术后听力损害持续数月不能恢复,因此有学者建议不应等待患者听力自行恢复,而是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以及类固醇激素等。此外,年龄是术后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40岁左右的年轻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的听力损害。存在耳毒性的药物多达130种,这些药物在术前或者是术后患者都有可能接触到,麻醉医师应了解这些药物的耳毒性,避免或者减少其使用,术后随访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听力损害,可以通过听力测试来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原始出处:

何靖. 臂丛神经阻滞诱发短暂听力障碍一例[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 33(11):1052-1052.

作者:何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8-04-24 wqkm

    ^_^^_^^_^

    0

相关资讯

Injury:臂丛神经损伤部位和致伤原因无关

臂丛神经损伤对个体而言是灾难性的,可能导致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单纯临床体检评估不足以判断臂丛神经损伤的节段和严重性,而对损伤节段和严重性的精确判断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预测损伤的功能预后,目前已经有较为精确的电生理测量仪器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试仪等设备帮助临床医生对臂丛神经损伤进行节段和严重性的评估。近期印度学者对百余例臂丛损伤的患者进行了电生理学检测分析,借以明确臂丛损伤程度、节段和创伤类型的

Lancet:首例“仿生重建术”传喜讯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的最新研究,三名奥地利男子接受了世界首例新技术“仿生重建术”的治疗,该手术可帮助他们通过一个机器人修复手臂来执行自己意愿之事。这三例患者遭受臂丛神经损伤的困扰多年,在骑摩托车与攀爬时手部功能受限。 这项新技术由来自维也纳大学基督多普勒实验室主任Oskar Aszmann教授发明,该技术联合了神经肌肉传导等技术,将其与机器人辅助技术完美结合。随着康复的推移,该技术对三位受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