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Heart Journal: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发生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结肠癌的危险信号!

2020-02-24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ioncologyGI

根据近期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丹麦大型全国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队列研究,下消化道出血不应仅被视为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的一个可控的不良反应。相反,这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患者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结肠癌。

根据近期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丹麦大型全国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队列研究,下消化道出血不应仅被视为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的一个可控的不良反应。相反,这可能是一个危险信号,患者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结肠癌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Peter Vibe Rasmussen等的这项研究从丹麦行政登记库中确定出125 418例开始应用口服抗凝药的房颤患者,采用非参数估计和半参数绝对风险回归方法估计有和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直肠癌的绝对风险。在长达3年随访期间,共确定2576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140例在发生下消化道出血的第一年被诊断直肠癌

在所有年龄组中,研究人员均观察到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结直肠风险。在年龄≤65岁和76~80岁的人群中,1年绝对风险分别为3.7%(95%CI:2.2~6.2)至8.1%(95%CI:6.1~10.6)。比较有和没有下肠道出血的患者时发现,所有年龄组的结直肠癌风险比都增加,最小年龄组(≤65岁)和最大年龄组(>85岁)的风险比分别为24.2(95%CI:14.5~40.4)和12.3(95%CI:7.9~19.0)。



研究第一作者、Rasmussen博士指出,研究显示,与那些无下消化道出血者相比,65岁以上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结直肠癌1年诊断风险增加10~15倍,而65岁及以下者的结直肠癌风险是无下消化道出血者的24倍。因此,房颤患者在开始抗凝治疗时应被告知,如果发现便血应咨询医生,而不应仅被视为是抗凝治疗的可控不良反应。所有出现下消化道出血迹象或症状的患者都应接受检查,以排除癌症。Rasmussen博士还指出,只有61%的年轻人和不到40%的年龄较大的肠道出血患者接受了内窥镜检查来探求病因,这表明队列中内窥镜诊断的应用存在不足。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临床研究所Renato D. Lopes指出,抗凝剂可在某种程度上放大因潜在疾病(如胃肠道肿瘤)所导致的微出血或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因此,该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要应用抗凝剂的房颤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就应进行更详尽的探查是否是潜在的癌症所致,由于新一代直接口服抗凝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华法林和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房颤患者,而直接口服抗凝药比华法林更易引起胃肠道出血,因此,这类患者应尤为注意。


原始出处:
Peter Vibe Rasmussen, et al.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anticoagulate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z964. Published: 07 February 2020

作者: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癌风险变化研究

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癌风险增加,但发展为结肠癌的速度已经显著降低

Gastroenterology:循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结肠癌风险

通过血清学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人员证实循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结肠癌风险相关

Lancet:结肠癌切片AI识别用于患者预后预测

AI系统在识别肿瘤组织切片以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老年男性, 稀便及大便改变,偶尔腹痛1年余....

老年男性, 稀便及大便改变,偶尔腹痛1年余....

Clinica Chimica Acta:血液学参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值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如何?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血液学参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和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率(HPR)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Blood:血小板糖蛋白VI通过与癌细胞Galectin-3互作促进转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结肠癌和乳腺癌转移中起主要作用,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糖蛋白VI(GPVI)是一种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的血小板特异性受体,可通过免疫受体酪氨酸基础的激活模体(ITAM)信号触发血小板激活,进而调控多种功能,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和促凝活性。GPVI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抗血栓靶点,因为它的抑制作用在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中具有保护作用,且对止血作用很小。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