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胃的解剖及其组织学

2024-08-02 疼痛康复研究 疼痛康复研究

介绍胃的解剖结构,包括形态、位置、组成部分、壁的结构(四层),重点阐述黏膜层的细胞及胃腺,还提到胃腺分泌的胃液成分。

胃的解剖结构

胃是储存食物的囊袋状脏器,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成人胃容量约1500ml。

胃大体观为从左上延向右下的条状囊袋,上部较下部稍宽,长约25cm,宽约15cm。

图片

解剖学可以分出前壁、后壁,大弯、小弯以及入口和出口。

  • 胃的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

  • 胃的右侧缘凹陷呈弧形,对向肝门,称胃小弯,其最低点明显转折处为角切迹。

  • 胃的左侧缘凸出对向脾,称胃大弯。

  • 在大弯处有宽阔的、向下垂的腹膜褶皱,覆盖在前面,在小弯、肝门之间称为小网膜,其右端是通向肝的血管和总胆管的通道。

  • 在小网膜和胃的背面被腹膜覆盖的部分称为网囊。

图片

  • 胃的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的末端相接。在贲门处,食管末端的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夹角为贲门切迹。

  • 胃的远侧端与十二指肠接续处称幽门,表面有一环形浅沟,实为深面的幽门括约肌收缩所致。幽门前静脉常在此横过幽门,为临床手术中确认幽门的标志。

胃由四部分组成:贲门部、胃底(位于胃上部)、胃体和幽门部。

  • 贲门及其附近的区域为贲门部,与邻近区域分界不清楚。

  • 贲门平面以上,胃本体向上隆突的部分称胃底。此处在 X 线胃片上常表现为含气空间,故临床习惯称该区为胃穹。

  • 从角切迹处作一道与胃的长轴垂直的直线至大弯侧,该线与贲门水平线之间的部分为胃体。

  • 胃体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 幽门部在大弯侧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浅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此沟称中间沟。

  • 幽门窦的下方的胃壁是胃的最低位,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此。幽门管长约2-3cm,经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

图片

胃的形态与个体的体型、年齢和性别相关,表现出相应差别,同时也与体位及充盈程度相关。除正常的形态外,临床影像学检查可见钩型胃、角型胃和长胃等形状。

图片

胃的位置

胃在中等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图片

胃前壁左侧部分与膈相邻,被肋弓掩盖;前壁的中间部分恰位于剑突下方,是临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前壁的右侧部分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

图片

图片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侧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图片

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和胃内容物充盈程度而产生较大变化,甚至体型也影响胃的位置。

  • 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相对较固定,贲门多位于第11胸椎体的稍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体的右侧。

  • 胃底的位置相对较恒定,其最高点在左锁骨中线外侧,约平第6肋间隙。

  • 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但是胃高度充盈时,胃大弯的下缘可以降至脐平面以下,甚至降至髂嵴平面以下。

同时,不同体型的人群,胃的形态也不同。 

图片

胃壁的结构

胃壁由四层结构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图片

黏膜的表面有胃腺。胃腺在贲门的周围、胃体和幽门的周围所表现的性质不同。当胃收缩时,可以看到由平滑肌收缩引起的黏膜上纵向褶皱。副交感神经分布于胃腺中,促进胃酸的分泌。

胃壁的层次

1.黏膜层  胃的黏膜层较厚,血供丰富,活体呈橘红色。

胃空虚时,由于平滑肌层舒张,整个胃壁弹性回缩,黏膜与黏膜下层在胃腔表面形成许多皱襞。当胃充盈时,随着胃壁的扩张,黏膜皱襞消失,胃腔面的黏膜变平坦。

图片

但是在胃的小弯侧,有4~5条与小弯走行方向平行的纵行皱襞比较恒定,不受胃充盈的影响,这几条皱襞之间的纵沟称为胃道。

图片

食管与贲门交界处的黏膜表面有一条呈锯齿状的环行线,称为食管胃黏膜线。

胃黏膜表面有纵横交错的浅沟,将其分成许多直径2~6 mm 的胃小区。黏膜表面遍布不规则小孔,称胃小凹,由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每个胃小凹底部有3~5条胃腺开口。

(1)上皮  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细胞核位于基底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上,黏原颗粒不着色,故细胞顶部呈透明或空泡状。

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既可起润滑作用,又可防止高浓度盐酸与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损伤。

表面黏液细胞3~5天更新1次,脱落的细胞由胃小凹底部和胃腺颈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

(2)固有层  内有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其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有成纤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较多淋巴细胞,以及少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

胃腺有3种: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是数量最多的一种胃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胃底腺的主要细胞

类型

形态

 分布

功能

主细胞

呈柱状

胃底腺的下半部

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圆锥形,核圆且居中

大多数位于胃底腺的上半部

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颈粘液细胞

呈楔形

位于胃底腺顶部

分泌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干细胞

胞体较小,呈低柱状

位于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

增殖的干细胞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向下迁移分化为胃底腺的各种细胞

内分泌细胞

ECL 细胞

胞体较小,呈不规则

位于胃底腺底部或体部

合成和释放组胺

D细胞

呈卵圆形或长菱形

可见于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分泌生长抑素

贲门腺分布于近贲门处宽1~3 cm 的区域,为黏液性腺。

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宽4~5 cm 的区域,此区胃小凹最深。幽门腺为弯曲的多分支管状黏液性腺,腺腔较大,含少量壁细胞和较多 G 细胞。

3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组成胃液,成人每日的分泌量为1.5~2.5L, pH 值为0.9~1.5,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等。

(3)黏膜肌层  由内环形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

2.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血管淋巴管及黏膜下神经丛,还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

3.肌层和外膜  与胃机械性消化活动相适应,胃壁的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构成。各层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肌间神经丛和 Cajal 间质细胞( ICC )。

图片

外层的纵行平滑肌在胃小弯和胃大弯处增厚。

中层的环行平滑肌环绕整个胃,较纵行肌发达。环行平滑肌在幽门处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增厚的括约肌将其表面的黏膜顶起,形成环形的黏膜皱襞即幽门瓣。幽门瓣突入胃肠腔内,与括约肌一起发挥延缓胃内容物排空,防止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的作用。

内层的斜行平滑肌由食管的环行平滑肌移行而来,主要分于胃的前、后壁。胃的外膜即腹膜的脏层,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称为浆膜。浆膜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作者:疼痛康复研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