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2016-09-26 MedSci MedSci原创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染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人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染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人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

1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称为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

2 护士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1.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的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工作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科的操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成职业性感染。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高于HCV、HIV。

3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 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 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6.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4 应急处理程序

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如果是黏膜损伤则用流动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2.当事医务人员认真填写本单位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其内容应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的处理。

3.医务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 h内完成自身和接触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检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4)
#插入话题
  1. 2016-10-30 ylzr123

    手术室工作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好文,值得推荐。

    0

  2. 2016-10-09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3. 2016-10-04 Carlos007

    急診科的醫師要注意!

    0

  4. 2016-10-04 Carlos007

    之前有一次接觸乙肝患者?其實很害怕的

    0

相关资讯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染艾”拟列入职业病

  1月22日,卫生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目录中拟新增职业病17种,删除职业病1种,整合2项开放性条款,另外有16种病种的名称被调整。其中,新增的职业病包括了此前广受关注的“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   根据征求意见稿,职业性化学中毒和职业性肿瘤2个分类变化最大,分别新增5种和4种疾病。在职业性化学中毒分类中将原有2项开放性条款合并为“上述

美国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情况调查(1985-2013年)

由美国国家卫生局HIV监控所协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一起,进行了一项关于医护人员(HCWs)由于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从而导致HIV感染的病例调查。自1991年来,国家HIV监控系统就按照一种标准化的病例调查程序记录医护人员感染职业性HIV的报告。 在这里医护人员的定义为:所有在卫生医疗机构内有偿或无偿从事具有潜在暴露于传染物(血液、组织、其他特殊体液等

CDC更新版:职业性HIV暴露后预防处理措施及建议

摘要本报告发布了最新版的针对医护人员在医护工作中由于接触了可能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从而导致职业性感染HIV的暴露后预防处理措施及建议。尽管暴露时的操作处理规程保持不变,本文对职业性暴露HIV的人员在HIV暴露后预防治疗(PEP)的建议流程以及随后的HIV后续检测规程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本报告依次重点强调了一级预防策略、及时报告和职业性暴露的及时处理;当发生可能的暴露时坚持采

医生潜在的职业病 您中枪了吗?

在大众眼里,医护人员应该是最健康的,因为医生受过专业教育而且拥有医院等便利条件,便于防治疾病。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医生与病人及医药卫生设施和药物接触过密,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因素,加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造成的精神压力,医生所面临的职业有害因素也是十分严重的。医生潜在的职业病风险,您了解吗?心脏介入医生:职业病风险触目惊心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近期报告,半数

警惕!医护人员HCV感染率较高

纽约(路透社健康新闻)- 一项研究综述发现,与普通人相比,医护人员感染丙型肝炎的机率较高。 在线发表在10月5号《职业与环境医学》(Occup Environ Med)杂志上一篇分析显示,医护人员罹患丙型肝炎的机率要与普通人群高60%,工作内容直接和血液相关的医护人员的感染机率将近是普通人群的三倍。 “与血液接触……依然是医护工作人员健康主要威胁,” 综述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国汉堡-埃彭多夫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怎么办 ?

HIV职业暴露是HIV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或体液,(阴道分泌物、羊水)及含有HIV的实验室样本,污染了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针刺伤或利器割伤。由于艾滋病的无症状感染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却具有传染性;另外,因艾滋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内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所以,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所以非常有必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