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P53突变,干细胞疗法背后可能的癌变风险

2017-04-28 MedSci MedSci原创

由于P53蛋白是限制细胞增殖的关键蛋白,缺失P53蛋白会导致细胞恶性增殖,最终导致癌变。研究人员因此提出警示,在未来选择干细胞疗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调查干细胞的基因突变,以防止可能的癌变发生。

人类的多能性干细胞因为其能够无限的自我更新,使其成为再生组织,再生器官疗法的热门候选。但是这一再生的过程中,干细胞本身可能通过获得大量的DNA变异,发生功能性突变,从而使其在体外培养中获得帮助其生长的优势。那么在体外培养多能性干细胞都有可能发生怎样的突变,获得怎样的功能性变化,目前都不是很清楚。

在最新上线的Nature杂志中,Florian T. Merkle及其同事报道了他们的发现:在体外培养的多能性干细胞中,有一部分的细胞都发生了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的重要限制蛋白,很多癌变的细胞都发生了P53基因的突变。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测序比较了140种不同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其中包括了26种准备用于临床治疗研究的干细胞。通过比较这些干细胞的编码蛋白的基因外显子(exomes),研究人员发现有五种不相关的干细胞细胞系在P53基因的编码区带有六种突变。这六种突变都造成P53表达的缺失,并且在常见的各种肿瘤细胞中也发现了这六种P53基因的突变。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其他的干细胞也带有九种P53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虽然不造成P53基因的表达缺失,但是都影响到P53蛋白的结合DNA区域的序列。

研究人员接着发现,随着干细胞的长期体外培养与传代,突变的发生几率也显著上升。有些干细胞比原代细胞的突变率超过了50%。研究人员假设,干细胞为了获得生长的优势会选择性的获得P53基因的突变。

由于P53蛋白是限制细胞增殖的关键蛋白,缺失P53蛋白会导致细胞恶性增殖,最终导致癌变。研究人员因此提出警示,在未来选择干细胞疗法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调查干细胞的基因突变,以防止可能的癌变发生。

原始出处:
Florian T. Merkle et al.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recurrently acquire and expand dominant negative P53 mutations.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312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3)
#插入话题
  1. 2017-05-04 chunjianf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2. 2017-04-30 138****1711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3. 2017-04-29 heli0118

相关资讯

Cell Rep:解密血细胞的“前身”,隐藏颇深!

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人类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血细胞形成的过程有了新的见解,即内皮细胞可以转变成不同类型的血细胞。使用人类干细胞发育模型,同时观察每个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情况,他们发现了内皮状态—混合内皮/血液状态—血液状态进程。这是第一项在人类发育背景下展示该转变过程的研究。负责该研究的教授Niels-Bjarne Woods说:“了解第一个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将为我们提供原先缺失的线索以研究血

J Endo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调节人牙髓细胞增殖、分化和基质形成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

在多种组织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更新发挥着不同作用。然而,bFGF对牙髓细胞的作用却知之甚少。这项研究是为了阐明bFGF是否会影响人牙髓细胞(HDPCs)的分化和基质更新以及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并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Nat Commun:清华大学吴耀炯课题组揭示皮肤干细胞修复再生关键作用

日前,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命与健康学部吴耀炯教授题为“巨噬细胞通过AK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毛囊干细胞促进再生”(Macrophages induce AKT/β-catenin-dependent Lgr5+ stem cell

Elife:袭荣文实验室发现干细胞-子细胞扩增环路介导了再生和肿瘤发生

组织的再生能力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其中的机制一直不能被解释。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肠上皮不同类型的细胞表达谱的比较,发现了一个在未分化细胞中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Sox21a. 用制备的抗体染色发现Sox21a 在将要分化的细胞中的表达有个明显的上调。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得到了Sox21a基因敲除果蝇,并惊奇地发现突变的果蝇在出生1-2周后即产生大量肠道肿瘤。进一步

Eur Urol:李翀研究组发现膀胱癌干细胞起源的重要遗传学机制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细胞的发生、自我更新、耐药性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干细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遗传学基础目前仍不明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抗体工程实验室李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组学层面的探索,并进行了功能性实验验证。科研人员采用膀

Cancer Res:清华大学郭伟课题组揭示临床肺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耐药机制

日前,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郭伟课题组题为《NOTCH1 signaling regulates self-renewal and platinum chemoresistance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OTCH1信号通路调控非小细胞肺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