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我国学者合作研究在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8-01-11 洪微 石嵘 搜狐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20108022,81502374,81230045,81372244)等资助下,中山大学曾木圣课题组和哈佛大学Bo Zhao教授课题组合作,在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phrin Receptor A2 is an Epithelial Cell Receptor for EpsteinBarr Viru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20108022,81502374,81230045,81372244)等资助下,中山大学曾木圣课题组和哈佛大学Bo Zhao教授课题组合作,在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phrin Receptor A2 is an Epithelial Cell Receptor for EpsteinBarr Virus Entry”(EphA2是介导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受体)为题,于2018年1月1日在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上在线发表。

EB病毒感染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和约10%的胃癌发病密切相关,因而阐明EB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对于EB病毒相关肿瘤防治尤为重要。EB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其感染机制复杂,是涉及病毒多个表面糖蛋白及多个细胞受体的多步骤过程。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受体CD21及HLA II,感染上皮细胞机制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共受体分子整合素家族。曾木圣课题组及哈佛大学合作者在前期鉴定共受体分子NMHCIIA 及NRP1的基础上,发现表皮生长因子促进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和RNA沉默技术,初步鉴定Ephrin Receptor A2,(EphA2)是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宿主因子,EphA2是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Eph的配体,而Eph是最大的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进一步发现,Crispr/cas9技术敲除EphA2的上皮细胞几乎完全失去被EB病毒感染能力,此外EphA2的中和抗体、配体EphrinA1及抑制剂2,5-二甲基吡咯基苯甲酸(2,5-dimethylpyrrolyl benzoic acid)均能显着阻断EB病毒感染,而过表达EphA2则显着增强EB病毒感染。机制研究表明,EphA2可以直接结合EB病毒糖蛋白gB和gH/gL,并促进EB病毒内吞和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EphA2胞外段的EBD和FNR结构域对其介导EB病毒感染极为关键,而胞内段结构域则可有可无。

该研究发现EphA2是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揭示EphA2介导EB病毒进入的新机制,并进一步证实阻断EB病毒感染的多条途径,为EB病毒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新靶点。

原始出处:

作者:洪微 石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9)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