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全过程

2017-06-08 佚名 风湿百科

案例分型张女士,38岁,平时做些家务、织织毛衣。但从去年开始一直被关节疼痛困扰。起初,只是晨起双手指关节有绷紧感,活动不灵活,但活动一阵子后就减轻缓解了。一段时间后,从手指逐渐发展至双腕、双膝、双踀趾关节也出现僵硬不灵活现象,严重时关节肿胀、疼痛。这些症状往往在阴雨天气加重,伴有胃口不好,发低烧。张女士以为是自己多吹了空调,只要注意保暖多休息就行了。半年过去了,关节僵硬、肿胀、疼痛竟比过去更严重了

案例分型

张女士,38岁,平时做些家务、织织毛衣。但从去年开始一直被关节疼痛困扰。

起初,只是晨起双手指关节有绷紧感,活动不灵活,但活动一阵子后就减轻缓解了。

一段时间后,从手指逐渐发展至双腕、双膝、双踀趾关节也出现僵硬不灵活现象,严重时关节肿胀、疼痛。这些症状往往在阴雨天气加重,伴有胃口不好,发低烧。张女士以为是自己多吹了空调,只要注意保暖多休息就行了。

半年过去了,关节僵硬、肿胀、疼痛竟比过去更严重了,有时不能正常活动。去了医院,经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断,才得知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

检查确诊

经检查,张女士双手、腕、双膝、双踀趾关节肿胀、疼痛、圧痛明显、活动障碍;血沉及类风因子明显增高;X线显示:双手、腕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抗CCP抗体阳性。

不少关节痛的病人对类风湿缺乏了解,关节疼痛以为仅仅只是受了风寒。其实,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会导致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这些症状往往与天气变化有关。

除了关节滑膜、软骨受到损害,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都会有病变。病变还可累及心、肺、血管等多个器官和组织。

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除关节病变外,同时可伴有机体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如何起病

类风湿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女性多发,是男性患者的2-3倍。

类风湿大多起病隐匿,像上述张女士那样,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往往不引起重视,以此种方式病者约占60~70%,病人往往也难以说明发病的具体日期。病程也长短不一。

最初期除有局部关节症状外,亦可伴有全身不适,部分病人先有疲乏无力,低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骨骼肌疼痛及手足麻木刺痛等症状。

像张女士那样,早晨醒来时手指关节不灵活,活动后减轻,这种现象叫“晨僵”,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首发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呈对称性。关节周围皮肤温热、潮红,当自动或被动运动时都会引起疼痛。

先多见于手指、足趾,近侧指间关节呈梭状肿大,最为常见。

继之可见于掌跖、腕、肘、肩、踝、膝、髋等关节。呈窜痛、冷痛、胀痛、酸痛,得温则舒。遇寒痛增,关节附近肌肉僵硬和萎缩。受累关节变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最后不能动弹。

少数呈急性发病,突然一个关节或多个关节红种,呈漫肿,灼痛,其痛彻骨,压痛明显,甚至痛不可触,关节活动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动。血清粘蛋白增高,关节X线可见,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

类风湿起病方式

类风湿关节炎有不同的起病方式。按起病的急缓分为隐匿型(约占50%)、亚急型(约占35%-40%)、突发型(约占10%-25%)三类。

按发病部位分为:多关节型,少关节型、单关节型及关节外型,后者可以以腱鞘炎、滑囊炎、多发性肌痛起病,亦可表现为系统性血管炎、肺纤维化或乏力、消瘦等周身症状。

临床上类风湿起病方式分类

如果将发病时间与发病部位两者结合起来,通常将RA的起病分为如下几类:

(1)逐渐起病:病人只能说出发病大致的月份。大多为对称性的多个外周小关节受累,如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踝关节和趾关节。晨僵比较显着。

(2)隐匿性单关节起病:常首先累及大关节,在一段时间内病变局限于该关节,但最终可扩散到腕、指、踝、趾等多个关节。

(3)突发性多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以突然出现肩、肘、腕、指、髓、膝、踝等多关节明显疼痛,弥漫性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病人可以准确说出发病的日期。这种发作方式可见于任何年龄的病人,但以老年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典型的RA临床表现。这种起病方式需与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可凹性水肿进行鉴别。

(4)急性单关节受累:以膝、肘、肩关节受累为主,感染、假性痛风、痛风等有类似表现,但疼痛较重,滑液化验有助于鉴别。

(5)滑囊炎和腱鞘炎可以是 RA的首发表现。有些患者以腕管综合征的症状就诊。

(6)老年患者中有以多发肌痛、多关节痛的症状起病,累及颈部、肩、肘、膝关节,乏力明显,发热可持续数月,加之血沉增快,类似风湿性多肌痛。最终进展为典型的RA。

一般说来,只要早发现并在早期进行积极的综合性治疗,预后较好,易于恢复。如治疗不及时,延误时机,晚期可致残废,预后较差。

因此,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条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请及时的去有风湿科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及早诊治。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eurology:类风湿性关节炎母亲生出的宝宝更容易发生癫痫!

由此可见,暴露于母亲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儿童发生癫痫的风险增加相关,而暴露于父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儿童发生癫痫的风险不存在相关性,这表明在宫内环境的变化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口腔细菌会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发现,导致牙龈感染的细菌同样也会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困扰着全球成百上千万的患者。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口腔健康有关。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Felipe Andrade教授说:“这项研究就像是为拼图添上了最后几块,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研究负责

Br J Clin Pharmacol.: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用药剂量不能一刀切

过去十年间,生物制剂的广泛使用显著改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这些产自人体或动物的生物制剂成为了许多病人的基本治疗方案。但与此同时,这些生物制剂包含大量作用机理不同的单克隆抗体,优化治疗方案往往是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药企往往推荐比较传统的给药方案:采用同一剂量治疗所有病人。但是一项最新的医学研究综述表明不同病人血液中的生物制剂浓度差别较大,这可能影响治疗疗效。因此现在需要修正这种传统

Sci Rep:中科院刘青松教授研发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BTK抑制剂

近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刘静课题组与安徽医科大学教授魏伟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新型的针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BTK激酶抑制剂CHMFL-BTK-11。研究题为Ir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BTK kinase by a novel highly se

J Periodontal Res: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影响机体的牙周健康

本研究旨在确定伴有不同牙周疾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其龈沟液中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8(aMMP-8)及牙周致病菌的水平。 研究共纳入了103名RA患者和104名健康对照者(HC)。对其进行牙周状况的评估,包括牙周探测深度、探诊出血和临床附着丧失。根据检查情况将参与者的牙周状态分为健康/轻度、中度或重度。收集所有参与者的龈沟液样本(探诊最深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聚合酶链反应确定样本

Aliment Pharmacol Ther:走向克罗恩氏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同治疗目标

克罗恩氏病(CD)和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的进展性和致残性疾病,常可造成结构组织损伤。基于原先开发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策略,最近,CD的治疗目标已经从完全控制症状转移到临床缓解和完全黏膜愈合(深度缓解),最终的目的为防止肠道损伤和残疾。2017年4月,发表在《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一项综述回顾CD和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目的的相似性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