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患者,女,51岁,
【主诉】
因“2年前体检时发现盆腔囊性肿物直径约5cm,定期检查逐渐增大”于2016年1月11日入院。
【现病史】
近5月患者偶有下腹部钝痛,体位改变时明显,排便后缓解;夜尿频,3~4次/夜,无尿急、尿痛症状。
【既往史】
既往月经周期规律,经量偏多,偶有痛经。
【体格检查】
T36.4℃、P86次/min,R18次/min,Bp140/100mmHg。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发育正常,宫颈光滑,子宫水平位,略大,无触痛;其左前方可触及直径约10cm囊性肿物,略活动,轻触痛,右侧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
经阴+腹部彩超提示:子宫前位,大小42mm×45mm×47mm,轮廓清,内膜清晰6mm;子宫前方见液性暗区100mm×104mm×91mm,透光性尚可,包膜中等厚度,CDFI未见异常血流,提示盆腔液性占位(卵巢肿瘤?)。CA125、CA199、CEA、AFP、HE4均在正常值范围内。Hb133g/L。
【治疗】
患者合并高血压病3级、房间隔修补术后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脑卒中后遗症、2型糖尿病。完善检查并会诊治疗合并症后于1月2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子宫左前底部外凸囊性肿物,10cm×8cm×8cm,表面光滑(图A),双附件外观正常。行全子宫切除术(家属要求同时切除双附件)。大体标本:子宫肌层增厚并壁间及黏膜下小肌瘤结节,左前宫底部囊肿切开内为清亮液体,内壁光滑,囊壁厚0.3~0.9cm,延续自子宫体部,子宫内膜光滑(图B)。光镜下见:子宫内膜分泌状态,肌壁增厚内嵌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子宫囊肿内壁内衬一层柱状上皮,形似输卵管上皮,细胞形态温和,可见纤毛(图C)。免疫组化示:ER(+)、PR(+)、CD10(-)、P53(-)、Ki-67(15%)。病理诊断子宫肌层副中肾管囊肿。
【讨论】
先天性子宫囊肿包括中肾管及副中肾管囊肿,一般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25~52岁。子宫副中肾管囊肿极其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极少。一般认为,来源于副中肾管的囊肿多发生于子宫后壁或子宫底部,少数发生在子宫峡部、宫颈或浆膜下有蒂。囊肿内衬上皮的形态特征:中肾管上皮单层,整齐平坦,上皮细胞立方形,胞质透亮,无纤毛,核圆或卵圆形,居中,基底膜清楚;副中肾管上皮常皱褶,呈乳头状,上皮细胞立方或柱状,胞质嗜伊红染色,大多有纤毛,核卵圆形,位于底都,基底膜不清楚。上述两点是区分子宫先天性囊肿来源的主要依据。1962年Sherrick等提出以下诊断标准:(1)囊肿与宫腔不相通,囊肿内壁不是衬以子宫内膜。(2)囊肿与宫颈内膜腺体不相连。囊肿内衬上皮不是宫颈内膜上皮。(3)囊肿位于子宫肌壁内近中线或侧壁处。(4)囊肿内壁由立方或柱状上皮组成,可有纤毛或无纤毛。其上皮如副中肾管上皮呈低乳头型,或与中肾管上皮类似呈平坦型。(5)囊壁应包含子宫肌壁的一部分。子宫先天性囊肿术前确诊较困难,不易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囊变等相鉴别。本病例囊肿外凸于子宫左底部且囊肿偏大、囊壁薄,术前曾误诊为卵巢肿物。子宫先天性囊肿术前确诊较困难,不易与卵巢肿物、子宫肌瘤囊性变等相鉴别。因此,术前彩超多切面扫查及行CT或MRI检查,注意子宫被膜与囊肿壁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可能有助于诊断,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对于盆腔内囊性肿物,应仔细辨别肿物与子宫被膜及周围组织关系,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根据年龄、囊肿大小、部位及自觉症状,考虑施行单纯囊肿切除或子宫切除术。曾有报道,子宫囊肿切除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切除子宫。因此,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应行子宫切除术为宜。本例患者处于围绝经期,合并症多,结合本人及家属意见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现预后良好。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囊肿#
61
学习了
105
学习学习了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