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2015-12-04 崔倩 译 MedSci原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个体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管理中,常规护理后进行机械取栓,与单独常规治疗(即静脉溶栓)相比,可能会为患者带来好处。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确定,如果常规治疗后进行机械取栓是否会为大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研究人员进行了比较常规治疗后机械取栓与单纯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随机试验。随机效应的总风险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个体的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管理中,常规护理后进行机械取栓,与单独常规治疗(即静脉溶栓)相比,可能会为患者带来好处。

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确定,如果常规治疗后进行机械取栓是否会为大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研究人员进行了比较常规治疗后机械取栓与单纯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随机试验。随机效应的总风险比(RR)通过使用DerSimonian和莱尔德模型完成。

9项试验共包括2410例患者可供分析。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机械取栓能够实现较高概率的良好的功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MRS)为0〜2(RR:1.45;95%可信区间(Cl):1.22至1.72;p <0.0001),良好的功能结果定义MRS为0-1(RR:1.67;95%Cl:1.27至2.19;p<0.0001)在90天时进行检查确定。机械取栓的患者有降低全因死亡率的趋势(RR:0.86;95%Cl:0.72至1.02;P=0.09)。两种治疗方式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性类似(RR 1.06;95%Cl:0.73至1.55;P=0.76)。

在因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中,常规治疗后机械取栓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可改善功能性结果,并且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没有多余的颅内出血。机械取栓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有降低的趋势。

原始出处:

Islam Y. Elgendy,Dharam J. Kumbhani,Ahmed Mahmoud,et al.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C,2015.12.1

作者:崔倩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Mol Neurobiol: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尿酸水平

先前的研究在评估急性缺血性中风后血清尿酸水平和神经系统之间的关联结果中存在相互矛盾。一项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对血清尿酸水平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后的结果进行评估。 我们在线检索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的研究(研究时间截止到2014年9月26日)并且确定了血尿酸水平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后结果相关的合格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利用meta分析在95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Penumbra 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研究目的是评估Penumbra 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 ] 。该试验纳入发病3 h 内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 闭塞血管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比率为82%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和每天血压变化的关系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BP)变化与功能结果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在医院内每天的血压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恢复是否有关。    方法:福冈卒中注册的第一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在发病前在功能上独立的、24小时内入院治疗的256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每天测量血压,观察其变化,并通过SD、方差系数和变化独立平均值进行评估。功能预后差在3个月时通过改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长期死亡率相关

在中风的急性期tHcy水平是否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和死亡率事件发生。    该研究共招募了3799例因急性缺血性卒中而入院的患者。tHcy水平在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测量。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    在随访期间,233例(6.1%)患者死亡。在调整了年龄,吸烟状况,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患者(≤10微摩尔/升)相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的反应性随阿司匹林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前研究已经发现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是岁时间而变化的。因此,研究人员试图评估在缺血性中风后的急性期血小板对阿司匹林应答的时间依赖性变化以及不同患者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对阿司匹林的应答。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急性阿司匹林反应单位(ARU)在服用阿司匹林3小时后进行测定,数值越高,表示血小板反应性增加。后续的ARU在连续

JAMA: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eta分析

关于血管内治疗的试验研究其效果各异,而且需要进一步的定义亚组之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性取栓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